走进人民医院的眼科候诊区,景象令人深思: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架着一副副厚厚的镜片,孩子们揉着眼睛,专注地盯着手机或平板,而家长们则满面忧虑。这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折射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严峻态势。作为守护儿童眼健康的重要防线,人民医院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揭示,近视问题已超越单纯的视力障碍,成为影响下一代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触目惊心的数据现实
人民医院眼科年度筛查报告揭示了严峻现实:本市小学低年级近视检出率近年已突破30,而初中阶段更是飙升近80。该院赵教授团队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与五年前相比,近视发生平均年龄提前了约1.5岁,高度近视(≥600度)在青少年中的比例显著增加,部分区域重点高中毕业班高度近视比例甚至接近20。
更令人忧虑的是,高度近视带来的眼底病变风险激增。近视研究协会(IMI)发布的白皮书强调,高度近视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其引发的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并发症风险远高于正常视力人群。人民医院接诊的青少年眼底病变病例中,高度近视相关病例占比已超过65,敲响了视力健康的警钟。
多重诱因的交织影响
近视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人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数据分析显示,父母双方均近视的孩子,其近视风险是父母无近视孩子的数倍。遗传背景之外,环境因素的剧变更被公认为近视率飙升的主因。
“近距离用眼强度高、持续时间长,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是压垮孩子视力的‘三座大山’。”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李医生指出。该院与本地教育部门合作的调研发现,超过80的中小学生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远低于预防近视所需的每天2小时标准。与此学龄儿童日均近距离用眼(看书、写作业、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远超8小时。电子屏幕的过早、过度使用更是雪上加霜。广州疾控中心的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电子屏幕超过2小时的儿童,近视风险增加约30。
危害远超视力下降
近视不仅仅是需要佩戴眼镜矫正那么简单。其带来的身心损害是多层次且深远的。高度近视极大地增加了威胁视力的眼底并发症风险,如前所述,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青光眼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人民医院眼底外科收治的年轻视网膜脱离患者中,高度近视病因占比,部分患者视力预后不佳。
近视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样造成冲击。《中华眼科杂志》刊载的研究表明,近视,尤其是中高度近视,常导致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社交参与和自信心建立。沉重的眼镜负担可能限制孩子参与体育活动,影响体质发育。视觉疲劳、头痛等症状频发,也直接干扰学习效率和专注度。
科学防控的积极行动
面对严峻挑战,人民医院积极构建了儿童近视综合防控体系。该体系强调“关口前移”,核心在于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医院即提供规范视力筛查与眼轴长度监测,及时发现高危儿童并精准干预。对于已近视儿童,院内提供包括角膜塑形镜(OK镜)、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及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医生严格指导下)等个性化控制方案,并定期追踪效果。
与此人民医院大力推动医教融合与家庭防控。医院专家定期深入校园,宣讲科学用眼知识,指导学校改善教室照明、调整课桌椅高度、落实课间户外活动要求。李主任团队强调:“家庭是防控的关键战场。”他们向家长普及“20-20-20”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物体20秒)、保证充足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电子产品使用等核心措施的重要性与执行方法。
守护“睛”彩未来的责任共识
人民医院的数据与临床实践清晰地传递出信息: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形势极其严峻,低龄化、高度化趋势显著,其带来的视力损害风险与身心负担不容忽视。近视的发生是遗传易感性与不良用眼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过重的学业负担、过少的户外活动以及电子产品的泛滥是关键的驱动因素。
防控近视,刻不容缓,且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迫切需要医疗机构(如人民医院提供筛查、建档及专业干预)、教育部门(切实减轻负担、保障户外活动、改善视觉环境)、家庭(落实行为监督、培养良好习惯)乃至整个社会(营造重视眼健康的氛围)形成合力。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探索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并评估综合干预策略的长期效果。每位家长都应认识到日常点滴行为对孩子视力健康的深远影响。唯有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才能为孩子们推开那扇通往清晰、光明未来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