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尤其面对青少年视力保护的刚性需求,江苏某些宣称能通过“神奇”方法“治愈”近视的医疗机构,如同磁石般吸引了众多焦虑的家长。“神人”“根治近视”等标签背后,其真实疗效、科学依据与潜在风险究竟如何?这需要穿透宣传迷雾,进行理性求证与科学评判。
治疗原理争议
这类医院通常宣称采用“非手术”、“纯中医”、“物理训练”等独特疗法(如特殊针灸、按摩、生物波仪器等),声称能逆转真性近视、降低度数甚至摘掉眼镜。其理论基础往往声称能“激活眼部自愈力”、“调节睫状肌痉挛”、“重塑眼轴”。
现代眼科学已明确共识:真性近视的本质是眼轴不可逆的延长。期刊《Ophthalmology》以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近视防控专家共识》反复强调,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证据和公认的医学手段能够缩短眼轴或实现近视的“治愈”。这些“神人”疗法所依据的原理,多缺乏严谨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支撑,常被主流医学界视为挑战科学认知。
疗效验证存疑
“神人”医院常展示患者视力表检查“提升”或宣称“成功案例”,并强调“个体差异”。一些患者短期体验后可能反馈视物“清晰些”,但这往往是暂时性的视敏度变化或心理暗示作用。
严谨的医学疗效评估需依赖大规模、长期随访(数年)、设置对照组的临床试验,并观察核心指标——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度的客观变化。 目前,这些医院提供的所谓“疗效证据”普遍存在严重缺陷:数据来源不明、缺乏同行评议、未在正规学术期刊发表、随访时间过短、未能排除视力波动等干扰因素。知名眼科专家陶勇教授曾公开指出:“任何宣称能治愈真性近视、降低度数的疗法,在拿出经得起科学检验的证据前,都应持高度谨慎态度。” 短期视力的主观改善与近视的根本性逆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资质监管困境
部分此类机构虽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其开展的“独创”近视治疗项目,可能超出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如超范围开展未经充分验证或官方批准的“近视治疗”项目)。而在夸张宣传方面,“根治近视”、“永不复发”等广告语明显违反了《广告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关于医疗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的规定。
行业监管存在一定滞后性和复杂性。 地方卫健部门虽有监管职责,但对于那些打着“中医特色”、“科技创新”擦边球,实际效果难以即时量化评估的项目,监管认定和取证存在现实困难。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多次发布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近视治疗市场的夸大宣传陷阱。
费用与风险隐患
“神奇”光环下的治疗费用通常极为高昂。据报道,某些机构的疗程费用动辄数万元,且往往需要长期、多次投入,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更大的隐患在于潜在风险: 延误科学干预时机。迷信这些“疗法”可能使儿童青少年错过佩戴合格光学矫正器具(如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或使用低浓度阿托品等被循证医学证实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关键窗口期。方法本身可能造成伤害。不规范的眼部按摩、强度不当的物理刺激或不明成分的药物/器械,存在损伤角膜、加重视疲劳甚至诱发其他眼疾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视力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广未经证实有效的近视干预措施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对视力健康造成直接伤害。
理性审视江苏乃至全国宣称“神人”治愈近视的医疗机构,其核心问题在于疗效宣称缺乏坚实的科学证据支撑,其理论挑战了现代眼科学基本共识,实际效果经不起长期严谨验证,并伴随显著的经济负担与健康风险隐患。
近视防控是关乎下一代视觉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家长与公众必须擦亮双眼,坚持科学理性选择:优先考虑在正规医疗机构(如公立医院眼科、大型专业眼科医院)接受基于循证医学的视力矫正(如验配合格眼镜、角膜塑形镜)和已被指南推荐的近视防控措施(如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切勿被“神效”宣传迷惑,以免付出视力健康的沉重代价。
未来研究亟待聚焦:一方面,需加强对市场上各类近视干预手段的独立第三方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为监管提供依据;深化近视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探索更安全、有效的干预新靶点和新策略,才是解决近视问题的根本之道。科学认知与循证实践,永远是照亮视力健康之路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