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26岁的李女士走出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刚完成右眼全飞秒手术的她欣喜地表示:“一分钟不到,头不晕了,世界清晰了。” 这是该院2020年引进全球的全飞秒SMILE3.0平台后的手术案例之一。五年后的今天,随着2025年“蔡司微创全飞秒4.0”临床合作单位揭牌,江苏省人民医院已累计完成近16000例全飞秒手术,手术数量与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成为长三角地区近视矫正的技术高地。
技术跃迁:从3.0到4.0的精准迭代
2020年5月,江苏省人民医院率先引入全飞秒SMILE3.0与准分子MEL90双平台,开创了省内公立医院屈光手术的新纪元。刘庆淮教授指出,该技术将激光切割精度提升至飞秒级(千万亿分之一秒),角膜切口仅2毫米,保留更多神经末梢,显著降低术后干眼风险。
2025年,该院再攀高峰——升级至“全飞秒4.0时代”。新技术通过VISULYZE智能系统实现个性化角膜地形图引导,对高度散光、角膜形态不规则的患者尤为有效。数据显示,术后24小时内视力恢复至1.0以上的患者占比达95,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提升30。这一技术迭代不仅巩固了其在江苏省的地位,更成为全国近视精准矫正的标杆。
专家矩阵:多维度诊疗的核心力量
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的强项在于其交叉学科专家团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由刘虎教授领衔,他主导的斜视与弱视康复技术,将传统治疗与屈光手术衔接,建立“防控-矫正”一体化路径。2024年,“刘虎教授专家工作室”落地丹阳,推动基层眼科诊疗标准化。
成人近视手术领域则以马飞、袁冬青等专家为骨干。马飞专注于全飞秒术中角膜基质层精准切削,累计完成超3000例复杂屈光手术;袁冬青擅长度数适配,对ICL晶体植入术联合角膜激光的复合术式有独创经验。团队还创新性提出“职业用眼需求分级模型”,为程序员、驾驶员等特殊群体护眼方案。
安全闭环:从筛查到随访的全程把控
“安全的手术不存在,但系统化防控可将风险趋近于零。”解放军总医院秦力维教授的论断,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实践中得到验证。该院建立三级筛查机制:初筛排除圆锥角膜、严重干眼等禁忌症;二次核查角膜厚度与瞳孔动态反应;术中实时监测眼压波动,确保激光能量精准释放。
术后管理同样严格。以类滴眼液氟米龙的使用为例,袁冬青团队开发“眼压智能预警系统”,患者居家测量数据实时上传,系统自动调整用药方案。此前一例未遵医嘱复查导致青光眼的案例被纳入警示教材。数据显示,该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12,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科学护眼:破除“一劳永逸”迷思
“手术只是将眼镜‘移到眼球上’,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并未消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凯医生的警示,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宣教体系中得到强化。所有患者术后需签署《科学用眼承诺书》,并接受“三阶护眼计划”:
针对青少年群体,袁冬青提出“近视防控生态链”理念,将户外光照时间(每日≥2小时)与眼轴监测结合。2022年数据显示,参与该计划的学生近视年增长度数平均降低37。
学科辐射:技术普惠与跨域协作
作为江苏省临床重点学科,该院承担着区域技术下沉的重任。2025年启动的“光明长三角”项目,向苏州、无锡等地的合作医院输出四大标准化模块:术前检查流程、激光参数数据库、术后并发症处理预案、随访质量控制系统。
在科研领域,团队正探索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技术)延缓病理性近视的动物实验,并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开发“可降解角膜塑形镜片”。刘庆淮教授强调:“未来十年,屈光手术将从‘矫正视力’转向‘视力重塑+眼底健康’的综合干预。”
清晰视界的未来坐标
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的近视手术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屈光矫正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从3.0到4.0的技术进阶,从单一手术到全周期管理的模式创新,其核心始终围绕“精准化”与“人性化”的双轨并进。
挑战犹存:如何降低高度近视术后黄斑病变风险?怎样优化千度以上超高度近视的矫正方案?这正是团队深耕的方向。正如刘虎教授所言:“摘下眼镜不是终点,守护每一双眼睛终生健康,才是光明的命题。” 当医学的温度与科技的精度在此交汇,江苏省人民医院正重新定义“清晰视界”的疆界——那里不仅是视力的提升,更是生活质量的无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