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医院眼科凭借其中西医协同的综合诊疗体系与卓越的临床疗效,在福建省近视防治领域居于地位。该科室不仅传承了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亦融合现代眼科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至成人高度近视矫治的全周期诊疗路径,成为省内近视患者寻求高质量诊疗的。
中西医协同的诊疗体系
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精准医学的深度融合是福州市中医院眼科的核心优势。科室遵循中医“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的理论基础,针对青少年近视发展快、成人用眼负荷大的特点,提出“分龄分症”的干预策略。对儿童群体,注重调理脾胃以助气血生化,辅以滋肾平肝法延缓眼轴增长;对成人则侧重滋阴降火、活血通络,缓解视疲劳并控制并发症风险。
在实践中,科室创新性整合西医诊断技术与中医辨证。例如,利用眼底影像和屈光数据量化评估病情,结合舌诊、脉诊辨识体质差异,为患者中药方剂(如杞菊地黄汤加减)及针灸方案。这种“病证结合”模式在2024年纳入福州60所中小学的近视防控试点中,使干预组近视增长率较对照组降低18,凸显其科学性与实效性。
特色治疗技术
中医外治技术与现代视功能训练的协同应用构成科室的第二大特色。一方面,科室挖掘传统中医外治法,如采用耳穴压丸(取肝、肾、目等穴位)调节眼部经络气血,联合中药熏蒸(含密蒙花、谷精草等)缓解干眼症状;引入双眼视功能训练系统,通过调节灵敏度、集合范围等训练改善睫状肌功能,尤其适用于调节痉挛型假性近视患者。
针对术后康复,科室独创“三步疗法”:术前以珍珠母、钩藤等平肝潜阳中药稳定屈光度;术后24小时内应用益气活血方促进切口愈合;恢复期通过雷火灸温通眼周经络,加速视觉质量提升。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使飞秒激光术后患者裸眼视力达标时间平均缩短2天,且干眼症发生率下降35。
个性化手术方案
基于眼解剖特征的中西医联合术式设计是精准矫治的关键。科室配备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但区别于纯西医机构,其手术方案融合中医体质评估:对“气虚型”患者优先选择切口更小的全飞秒术式(SMILE),减少角膜神经损伤;对“阴虚火旺”的高度近视者,则推荐ICL晶体植入,避免角膜切削后的稳定性风险。
在价格透明度方面,科室建立分层收费体系:飞秒激光(6000–8000元/眼)、ICL植入(11000–16000元/眼)、多焦晶体(14000–20000元/眼)。值得注意的是,费用包含术前中医体质调理及术后6次雷火灸康复治疗,凸显“全程管理”理念。2024年数据显示,其ICL手术量占省内中医院总量的42,术后高阶像差控制水平达省内。
近视防控体系
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治”闭环管理体现核心社会责任。科室牵头福建省儿童青少年近视中医防治联盟,将“治未病”前移至校园:开发“运目操”(融合八段锦与眼动训练),在全省推广课间操;联合省体育局研发户外光谱干预模型,证明每日2小时晨间户外活动可使学龄儿童近视发生率降低24。
对已近视群体,建立中西医协同档案:每3个月监测眼轴、角膜曲率及中医体质指标,动态调整防控方案。2024年数据显示,持续使用“离焦眼镜+补光仪+滋肾健脾方”的患儿,年近视进展平均控制在25度以内,显著优于单一干预组。该模式被中医药管理局纳入《儿童青少年近视治未病干预方案》并向全国推广。
科研创新与基层辐射
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产学研转化驱动学科持续领跑。科室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青少年高度近视中医干预方案优化”项目,发现芪明颗粒可通过抑制MMP-2通路延缓后巩膜葡萄肿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医眼科杂志》。同时牵头制定《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并发近视中医诊疗指南》,确立“调脊明目”理论在跨学科应用中的价值。
在基层能力建设方面,科室作为中医优势专科(儿科)建设单位,2024年培训基层医师326人次,推动莆田华厦眼科、三明华厦眼科等联盟单位开展标准化近视防治服务。其开发的“AI舌诊+远程验光”平台覆盖23个县区,使县域青少年近视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1。
未来方向:跨界融合与全域干预
福州市中医院眼科的地位源于其中西医协同的诊疗哲学、全周期健康管理及产学研转化的创新能力。面对福建省52.7的青少年近视率,该科室仍需在三大领域深化探索:一是研发便携式中医智能设备(如可穿戴耳穴刺激仪),提升家庭干预便捷性;二是加强高度近视并发症的中药新药研发(如防控黄斑变方的制剂转化);三是通过“医教体融合”扩大户外光谱干预的覆盖面。
未来,随着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投入的持续加大,该科室有望成为全国近视中医防治的标杆,其“以体质为本、以技术为用”的模式,将为解决全球性近视难题提供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