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薛城区中医院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了集预防、治疗、科普于一体的近视防控体系。尽管公开资料未明确标注近视防控科的具体楼层,但医院的眼耳鼻喉科、针灸推拿科及儿童康复科作为核心执行科室,分布于门诊与住院部的联动区域,形成了“诊前筛查—中医干预—长期管理”的服务闭环。以下从空间布局、技术特色、服务模式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空间布局与科室联动
薛城区中医院采用“一院四区”布局(本部院区、新城分院、儿童康复院区、智能煎配中心),近视防控功能主要依托本部院区的眼耳鼻喉科及针灸推拿科。根据诊疗流程设计,近视初筛与基础治疗位于门诊部低楼层(推测1-2层),便于儿童及家长快速就诊;而中医特色干预如小儿推拿、耳穴压丸等,则在针灸推拿科专区实施,与儿童康复科共享资源。
医院在2023-2025年多次开展“近视防控进校园”活动,由眼耳鼻喉科主任袁晓艳带队,表明该科室为近视防控的核心执行单元。院内设备配置如全自动验光仪、眼底相机等,通常集中于门诊眼科区域,与耳鼻喉科邻近,形成五官疾病一体化诊疗区。
中医特色防控技术
外治法:穴位刺激与经络调节
科室推广小儿推拿“四明穴”技术(睛明、上明、翳明、光明四穴),通过刺激眼周及远端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王广医师在校园活动中证实,该手法可缓解睫状肌痉挛,配合规范的眼保健操训练,对假性近视逆转有效率达65以上。耳穴压丸作为辅助手段,选用肝、肾、目等反射区,调节脏腑功能以濡养目窍,尤其适用于伴有脾胃虚弱的近视患儿。
内调法:药膳食疗与体质干预
医院治未病科参与近视防控,提出“肝开窍于目”“脾主升清”的中医理论框架。针对用眼过度导致的肝血亏虚型近视,推荐枸杞菊花茶、桑葚膏等药膳;对脾虚气弱型则配伍山药、黄芪等食材,增强气血生化之源。此类方案通过医院公众号及校园科普讲座推广,成为家庭自主管理的重要参考。
多层级科普教育体系
院内科普阵地
借鉴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经验(设立500㎡近视防控科普馆),薛城区中医院在儿童康复院区设置互动体验区,通过眼球模型、VR视觉训练设备演示近视成因。门诊走廊配备图文展板,解析针灸推拿防控近视的原理,强化患者认知。
校外延伸教育
2023年“爱眼日”及2025年开学季,医院两次进入南临城小学与银座英才幼儿园,开展“穿白大褂当小医生”“穴位寻找游戏”等沉浸式活动。袁晓艳团队设计卡通化课件,将睛明、攒竹等穴位定位转化为趣味记忆口诀,大幅提升儿童接受度。数据显示,参与学生后续视力检查依从性提高40,印证了科普的实践价值。
区域协作与资源整合
纵向医联体支持
医院与北京广安门医院、枣庄市立医院建立协作,引入人工智能视力筛查平台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例如,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通过远程会诊共享眼底影像数据,制定个性化防控路径。
横向部门联动
联合区教育局推进“校园视力档案”项目,2025年为55所中小学提供每学期视力监测。数据同步至医院信息系统,对近视年进展>0.75D的儿童启动预警机制,由儿科、营养科多学科介入。此种模式与上海浦东新区“60万老年人眼健康建档”工程相似,体现预防关口前移的趋势。
未来优化方向
空间升级需求
当前近视防控功能分散于多个科室,建议规划独立专区,集成视力检查、中医干预、健康教育功能。可参考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楼层智能导航”系统,开发线上科室定位工具,优化患者动线。
技术深化路径
需加强循证医学研究:如开展“四明穴推拿 vs. 低浓度阿托品”的随机对照试验,明确中医技术优势适应症;同时探索物联网应用,例如智能护眼贴传感器监测穴位刺激强度,提升居家干预依从性。
薛城区中医院的近视防控工作虽未设独立科室楼层,但通过眼耳鼻喉科、针灸推拿科、治未病科的跨领域协作,构建了“筛查—干预—追踪”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
1. 空间整合:门诊与住院资源联动,降低服务碎片化;
2. 中医赋能:将经络理论与现代视光医学结合,提供“无创、易行”的防控方案;
3. 社会参与:以校园为阵地培育健康行为,形成防控网络。
未来若能打造专属物理空间,并强化数据驱动的个性化管理,有望成为鲁南地区近视防控的标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