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普瑞眼科医院的视光门诊中,一种名为“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的技术正悄然改变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路径。2022年,伴随药监局对天津视达佳科技(以下简称“视达佳”)三类医疗器械认证的落地,上海普瑞眼科率先引入其全数字化OK镜验配系统,并授予该院“验配示范中心”称号。这一合作并非偶然:视达佳的背后闪现着普瑞眼科实控人徐旭阳的资本布局——其控制的重庆爱瑞灵持有视达佳22.77股权。这一关联关系不仅揭示了产业链纵向整合的深层逻辑,更凸显了上海普瑞眼科在近视防控领域的技术野心。
一、技术革新:全数字化如何突破传统局限
个性化设计的精准革命
与传统OK镜的标准化生产不同,视达佳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依托高精度角膜地形图测绘技术,针对个体角膜曲率的微观差异进行动态参数调整。例如,镜片中央区采用非球面设计,旁中央区则通过陡峭化提升离焦效率,真正实现“一人一镜”的化生产。上海普瑞眼科的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使近视控制有效率提升至93.5,远高于传统试戴片的78。
材料科学的协同突破
视达佳镜片的核心材料依赖进口氟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博士伦供应),其透氧系数(Dk值)达125×1011(cm2/s)·(mLO/mL×mmHg),超越国标要求的90×1011下限。高透氧性大幅降低角膜水肿风险,而材料的断裂强度(1.5 MPa)则保障了夜间佩戴的安全性。这一材料选择与上海普瑞眼科提出的“医疗属性优先”策略深度契合,从源头规避了劣质镜片导致的并发症风险。
二、临床价值:联合诊疗体系下的防控效能
单一干预的局限性破局
上海普瑞眼科并不满足于单用OK镜的防控模式。2023年,武汉普瑞副院长林珊牵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证实:OK镜联合0.01阿托品溶液可将近视进展抑制率提升至76,尤其对年近视增长≥1.25D的快速进展患者效果显著。该方案被纳入院内标准路径,通过药械联动填补单一干预的疗效缺口。
复杂病例的拓展应用
针对高度近视群体,上海普瑞眼科创新性地构建“OK镜–后巩膜加固术”协同方案。合肥普瑞汪丽娟团队的实践表明,对眼轴>28mm的病理性近视患者,先行后巩膜加固术再配戴OK镜,可延缓眼轴增速达0.22mm/年。这一技术组合突破了传统OK镜的适配边界,为重度近视青少年提供了新选择。
三、行业坐标:集采时代下的差异化竞争
成本控制与价值医疗的平衡
伴随OK镜纳入江苏、河北等省集采目录,进口品牌价格降幅达45(如欧几里德降至7680元/副)。上海普瑞眼科选择视达佳的战略意义凸显:本土化生产使其出厂价较进口品牌低30-40,但通过数字化维持终端溢价(定价约1.2-1.8万元/副)。这种“高性价比材料+高技术附加值”模式,既规避低价竞争,又契合消费升级需求。
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视达佳的核心原料仍依赖美国博士伦供给,而国产厂商欧普康视(300595)已通过收购英国Contamac实现材料自主。这也解释了上海普瑞眼科的未雨绸缪——其正与应如视合作研发点扩散微透镜离焦镜片,试图通过“离焦镜+OK镜”组合降低单一材料风险。这种技术多元化布局,正是应对上游“卡脖子”的防御性策略。
四、服务生态:数字化赋能的专业壁垒
电子病历驱动的精准随访
上海普瑞眼科率先部署的视光电子病历系统(EMR),实现了从初筛到随访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自动抓取角膜地形图变化、眼轴增速等参数,当监测到年近视进展>0.75D时自动触发干预提醒。这一闭环管理使患者复诊率提升至9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70。
人才梯队的专业化重构
为支撑技术落地,普瑞眼科集团建立了严格的视光师任职资格体系。以上海院区为例,验配师需通过角膜地形图判读、镜片参数调整等6项考核,并每年完成40小时继续教育。这种“技术–人才”的耦合体系,成为拦截非专业机构竞争的关键防火墙。
总结与展望
上海普瑞眼科对视达佳全数字化OK镜的代理,本质是一场覆盖技术、临床、产业的系统性变革:在技术端,个性化设计与高透氧材料重塑了产品价值;在临床端,联合阿托品与手术拓展了适应边界;在产业端,则通过差异化定价抵御集采冲击。然而挑战犹存——上游材料进口依赖仍是产业链脆弱点,而消费者对高价产品的支付意愿亦受经济周期制约。
未来突破或在于三轨并行:短期内需加速离焦镜等替代技术研发,降低单一产品风险(如应如视镜片临床试验);中期深化与视达佳的材料合作,参考昊海生科收购Contamac模式提升自主性;长期构建“近视防控–视觉健康”生态闭环,例如将OK镜纳入青少年视力保险支付范畴。当技术红利与医疗普惠找到平衡点,上海普瑞眼科或将成为中国近视防控范式的定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