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主题 | 详细信息 |
---|---|
海珠区“河南”得名由来 | 普遍观点: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 |
另一种说法(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否定了因位于珠江南岸得名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 |
杨孚事迹:公元77年,以参加朝廷主办的“贤良对策”入选获授为议郎,成为参与议政的皇帝近臣,是史载位有著作传世的岭南学者。 | |
著作:所写的《南裔异物志》是中国部异物志;著有《岭南异物志》,以诗体记述了岭南地区的物产,被称为“粤诗之祖”。 | |
为官特点:正直敢言、清廉不阿,建议朝廷奖励任用品格高尚的人,以廉洁作为考核和选拔官员的标准,为官公正廉明,善于体察民情,深得百姓拥戴。 | |
传说故事:曾在今河南洛阳任职,回归故里时把从河南带回的松柏种在广州珠江南岸下渡村的家门前,隆冬大雪盈树,人们认为是其品节端正感动上苍,将北方地气感召到南方来,故将其住地称为“河南”,后来广州人将珠江南岸(今海珠区)称为“河南”。 | |
杨孚籍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 | |
杨孚主张:曾提出“创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 | |
杨孚井:杨孚故宅后花园的井,相传井底有4个泉眼,水量极大,水质甘甜,“杨孚井”和“南雪”的故事流传千年。 | |
海珠区历史别称 | 新中国成立初称河南区,曾被叫做“河南睡城”。 |
海珠区早期发展 | 海珠发迹很早,广州豪宅早的发源地在海珠,18世纪十三行的两位世界首富潘振承与伍秉鉴曾在“河南”的海珠置地修宅,留下潘家花园和伍家花园。 |
广州不同地点的位置情况 | 广州塔、黄埔古港在海珠区;海珠广场不在海珠区。 |
广州塔特点 | 作为广州市的地标建筑,可以承受8级地震、12级台风,在广州有很高识别度。 |
两个“河南”对比 | 从河南的省会郑州出发,沿着京港澳高速南下1600多公里到广州海珠岛(老广称河南)。每年十一二月,河南省大多数地区下起初雪时,河南岛的异木棉迎来盛放;夏季,农业大省河南忙完麦收享受喜悦,河南岛上的原住民保养龙舟准备比赛。 |
作者与广州的情感 | 作者搬到广州好几年,与广州相互交融,对其大街小巷、风土人情愈发熟悉,有亲切眷恋之情。 |
解释说明: - 《南裔异物志》《岭南异物志》:是杨孚所著关于岭南地区物产等情况的书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 议郎:是古代官职名,在东汉时期可参与议政,是皇帝的近臣。 - 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