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长治,25岁的李女士拆开眼前的纱布,书架上的书名次如此清晰。她通过ICL植入术告别了陪伴十多年的1000度近视镜片。在长治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这样的故事正高频上演。作为山西省重点学科与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该院眼科中心以创新技术为引擎,持续推动晋东南地区近视矫正进入“量眼”时代。
技术进阶:多元化矫正方案
微创手术的突破性应用成为核心亮点。2023年,王素芳副主任医师成功实施首例独立操作的ICL植入术,填补了长治及周边地区技术空白。该技术将超薄人工晶体植入虹膜后方,不损伤角膜结构,尤其适合10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次日即可恢复视力。2025年6月,医院再度引进全飞秒激光系统,其2-4mm的微创切口使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提升80,患者术后干眼症风险显著降低。
技术进阶同步带动个性化适配体系的完善。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医院构建分层解决方案:运动员等高风险职业人群优选全飞秒技术对抗冲击;角膜薄的患者采用ICL植入规避切削风险;散光超600度者则运用Toric ICL晶体精准矫正。一套覆盖近视50-1800度、散光600度的完整技术链已然形成。
科研临床双轮驱动
学科建设深度对接前沿。作为眼底疾病“光明中心”成员单位,医院将临床服务延伸为全程视力管理,建立术后5个月随访机制,通过大数据追踪手术长期效果。2022-2023年,团队发表SCI论文6篇,聚焦眼底病、甲状腺眼病等领域,科研反哺临床的闭环逐步成型。
跨区域协作进一步打破技术壁垒。依托“长治眼科医生网络平台”,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定期远程会诊疑难病例;同时通过医联体将标准化诊疗流程下沉县区,使基层患者就近享受省级技术。这种“云赋能”模式让区域眼科诊疗同质化水平提升40。
全程化质量保障体系
精准质控贯穿全流程。医院建立“四维保障机制”:术前采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UBM超声生物显微镜等十项检查精准评估;术中规范操作路径,如ICL手术需完成切口标记、晶体装载、轴位调整三重校验;术后追踪拱高、眼压等关键指标;并发症管理则预设晶体置换等应急方案。
技术安全性获认证背书。ICL晶体通过美国FDA、欧洲CE认证,其胶原聚合物材料生物相容性达医疗级标准;全飞秒技术获中国CFDA认证,临床数据显示术后3年视力稳定率超95。严格遵循《眼科质量控制标准》的实践,使手术感染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个体需求的精细化响应
技术选择与生活场景深度绑定。针对中老年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医院引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同步解决近视、散光及老视问题,实现“全程视力”重建。青年群体则可依据用眼习惯方案:程序员等近距离用眼人群侧重减少术后眩光,驾驶员需强化夜间视力优化。
经济性与效果平衡策略透明化。如表所示,医院明确公示不同术式费用构成:
| 手术类型 | 适用度数范围 | 技术特点 | 费用区间(元) |
| 全飞秒激光 | 近视1000度以下 | 微创切口,恢复快 | 15,000-22,000 |
| ICL植入术 | 近视50-1800度 | 可逆,不切削角膜 | 28,000-35,000 |
|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 老视+近视 | 多焦点晶体,解决多重视力问题 | 12,800-20,000 |
数据来源:长治地区眼科价目表及医院公示
费用包含术前检查、手术费、术后用药及随访,同时提供角膜塑形镜等非手术替代方案(如美国CRT镜片约9,784元/副),避免过度医疗。
光明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长治市人民医院的近视矫正体系,折射出我国地市级医院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引进(全飞秒设备)、自主创新(ICL术式)、资源下沉(医联体)三维发力,区域诊疗“虹吸效应”正逐步减弱。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双重挑战:在技术层面,巩膜镜等新型硬性接触镜的护理需求激增,需加快引入类似3N Eyecare电泳解离技术等自动化护理方案;在服务层面,山区县患者随访依从性不足,亟待融合5G远程监测与社区眼健康驿站。
未来的近视防控,或将走向“预防-矫正-功能强化”的三级体系:前端扩大青少年视力筛查网,中端深化个性化手术方案,后端探索视觉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当更多医院以长治模式为范本,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清晰、持久、舒适”的跨越,“健康中国”的光明图景才真正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