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西安市医院眼科门诊,候诊区座无虚席。上百名青少年在家长陪同下排队验光,护士穿梭引导,医生详细解读检查报告——这一幕已成为暑期常态。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53.6的近视率(陕西甚于全国均值)的严峻现实,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医院)依托陕西省眼科研究所平台,构建起“筛查-干预-追踪”的全周期近视防控体系,成为西部近视防控的标杆。
自主药物研发:阿托品凝胶的突破
2020年,西安市医院历时8年研发的0.0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通过陕西省药监局审批,作为院内制剂正式上市。该药物通过抑制眼轴异常增长,成为全球公认的有效近视控制手段。其核心优势在于极低浓度(仅为散瞳用阿托品的1/100)与夜间使用设计,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规避了畏光、视近模糊等副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该凝胶可显著延缓屈光度增长达60,与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所5年随访数据结论一致。医院特别强调:该药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反对家长自行配制。副院长韦伟指出:“近视不可逆,但可控。我们的目标是阻止低度近视向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发展,降低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等致盲风险”。
三级防控网络:从筛查到精准干预
基层筛查先行。2018年起,医院组建专业筛查队,携带眼科体检车、电脑验光仪等设备深入蓝田县等地区,为幼儿园至中学阶段学生建立视觉健康档案。调查显示,随学龄增长,近视率急剧攀升,凸显早期干预必要性。截至2025年,医院累计为超10万名中小学生建立并更新视力档案,数据同步纳入考核体系,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院内分级诊疗体系。门诊设立近视防控绿色通道,对筛查异常儿童优先接诊。视光学科整合角膜塑形镜验配、视觉训练、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年均服务超10万人次。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推行个性化方案:例如对适配患儿联合使用0.01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需间隔30分钟),实现昼夜互补控制[[11]。
跨部门协同:医教融合的创新实践
医院与教育部门深度联动,将防控阵地前移至校园。2019年联合陕西省教育厅启动“快乐体育、目浴阳光”项目,在西安市第八保育院等机构设立“儿童近视科学防控示范园”,通过三方(医院-学校-家庭)协作落实用眼行为干预。核心措施包括:推行“20-20-20”用眼法则(用眼20分钟眺望20英尺外20秒)、保障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限制电子屏使用等。
2025年,医院进一步参与“科技之春”活动,为教师提供近视防控培训,指导教室照明改造。眼科医院副院长张红兵强调:“防控需从改善学习环境入手。自然光暴露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是抑制近视发生的天然保护因子”[[18]。
科研转化与学术引领
医院视光学科立足临床问题驱动科研创新。除阿托品研发外,团队积极参与前沿技术验证。2023年,眼视光部主任张学辉带队考察多焦点软镜(DISC技术)临床试验数据,评估其在离焦调控中的价值。2025年4月,医院与爱尔眼科联合举办“儿童疑难眼病暨近视防控学术研讨会”,分享斜弱视诊疗、巩膜镜验配等技术进展。
作为Vision China 2025会议(西安)的协办单位,医院正推动区域近视防控纳入全球对话平台。会议将发布中国近视流行病学新数据,探讨人工智能筛查、基因等方向。
未来挑战与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深层次挑战依然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机构筛查能力不足,导致农村儿童就诊延迟;技术普及瓶颈:角膜塑形镜年均费用过万,低收入家庭负担沉重;长期随访缺口:多数患者未能坚持年度复查,影响干预效果评估。
对此,医院提出三阶段规划:
1. 短期:开发阿托品凝胶便捷给药装置,提升用药依从性;联合医保部门探索防控项目纳入报销范围。
2. 中期:搭建陕西省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实现学校-社区-医院数据互通。
3. 长期:开展高度近视并发症阻断研究,探索基因疗法与病理性近视的关联[[33]。
从一支出诊蓝田县的筛查车队,到推动0.01阿托品制剂研发;从门诊宣教手册发放,到跨国学术舞台发声——西安市医院的近视防控实践印证了“防大于治”的核心逻辑。正如该院视光团队在诗中所寄:“请把孩子还给自然,置于户外,在阳光里拉长身影……将近视的迷雾驱散”。未来,随着Vision China 2025等会议在西安召开,中国经验有望为全球近视防控注入新动能,让更多儿童告别朦胧的视野,拥抱清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