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诊室玻璃,李明(化名)在日照人民医院市北经济开发区分院摘下术后护目镜,模糊了十年的世界骤然清晰——这一幕是该院近视诊疗中心的日常缩影。作为日照市眼科诊疗的核心力量之一,日照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含市北分院)集医疗、科研与区域健康管理于一体,年均接诊量超万人次。依托三甲医院的综合平台,该中心建立了覆盖“儿童近视防控-成人屈光矫正-术后视觉康复”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并凭借成熟的飞秒激光、ICL植入等技术,为鲁东南地区居民提供高精准度的视力解决方案。
二、综合防控体系:从预防到干预
日照人民医院眼科将青少年近视防控视为核心任务。团队引入山东省眼病防治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将“假性近视”识别作为关键预警指标——研究证实,假性近视儿童进展为真性近视的风险是非假性近视儿童的2.5倍。为此,中心建立动态屈光档案系统,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角膜地形图等手段甄别调节痉挛病例,并为学生“户外活动+视功能训练”的干预方案。
针对成人群体,中心采取分层干预策略。轻度近视患者接受医学验光配镜结合视功能矫正训练,延缓屈光度增长;中高度近视患者则根据角膜条件、用眼需求等,精准匹配激光手术或眼内镜植入方案。数据显示,2024年该中心接诊的3000余例近视患者中,83通过个性化干预方案实现视力稳定或提升。
三、技术设备优势:精准矫正的基石
在手术技术领域,中心引进了前沿的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及鹰视EX500准分子激光平台,实现“无刀微创”手术。全飞秒SMILE技术仅需2mm微小切口即可完成透镜取出,术后干眼症发生率较传统LASIK降低72;而千频优化的个性化精雕飞秒技术,特别适配角膜偏薄、散光超过200度的复杂病例。
为确保手术安全,中心构建了三级质控体系:术前采用Pentacam角膜断层扫描仪排除圆锥角膜风险;术中通过虹膜定位与眼球旋转补偿技术将误差控制在±0.1°内;术后应用OCT监测角膜愈合状态。2025年公布的区域性数据显示,该中心近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8,视觉质量满意率达98。
四、个性化方案设计:量体裁衣的视觉优化
每位患者的方案制定均需经过多维评估。医学团队首先分析职业特性:教师、程序员等高频近距用眼者优先考虑抗疲劳设计;驾驶员、运动员则强化夜间视觉质量及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曾有一例角膜厚度仅480μm的消防员患者,传统激光手术受限,团队终选择EVO-ICL晶体植入,使其裸眼视力恢复至1.2且保留职业所需的动态视觉能力。
针对疑难病例,中心开展多学科协作。如合并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采用屈光性晶体置换术(RLE)同步解决屈光与晶体混浊问题;对圆锥角膜并发近视者,则联合角膜交联术与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这种整合治疗模式被纳入《鲁东南复杂屈光不正诊疗共识》,成为区域标准。
五、多学科协作模式:超越单一视光矫正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跨领域协作。中心联合教育部门开发“校园视力筛查云平台”,实现了学校-医院数据实时互通,并为阳性病例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同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耳穴压豆、揿针等中医适宜技术,临床研究表明,配合使用可延缓近视进展效率提升34。
面对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风险,中心建立了“屈光-眼底联合诊疗单元”。通过广域视网膜成像系统筛查周边视网膜裂孔,并应用抗VEGF药物提前干预黄斑病变。此类一体化管理使患者免于多科室辗转,相关经验已在2025年全国眼科年会上推广。
六、未来展望: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
科研转化是中心的重要发展方向。团队正参与“屈光手术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AI算法不同术式的长期稳定性;同时开展角膜基质透镜冻存研究,为未来二次增效手术储备生物材料。在基础研究领域,与山东医科大学合作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干预病理性近视的可行性,目前已在动物模型取得突破。
日照人民医院同步推进区域性分级诊疗网络建设。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指导岚山区、五莲县等基层医院开展基础屈光检查,对需手术患者实施精准转诊。该模式使县域近视患者就诊半径缩短60,区域近视防治效率提升40以上,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深下沉。
日照人民医院近视诊疗的突破,不仅在于技术设备的迭代,更体现在对“全人全程”健康理念的践行。从假性近视的早期到高度近视的终身管理,从毫米级微创手术到跨学科协同网络,每一步都是以精准医学为舟、以人文关怀为楫的航行。当清晰视界成为普惠福祉,这座黄海之滨的医院正书写着“光明之城”的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