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已成为“国病”的今天,甘肃省人民医院作为西北地区医疗技术的高地,正以的设备、的专家团队和严谨的质控体系,为无数近视患者打开“清晰视界”的大门。从高考生职业选择的关键助力,到成年人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该院的近视手术服务融合了科技精准性与医疗人文关怀,成为甘肃省近视矫正领域的技术标杆与信任枢纽。
技术实力与专家团队
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始建于1950年,历经70余年发展,已成为省内技术力量雄厚、专科特色突出的重点科室。在学科带头人马建军主任(甘肃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引领下,团队汇聚了刘勤、潘杰、文瑾等一批专家,覆盖屈光手术、眼底病、小儿斜弱视等亚专科。其中,刘勤主任医师在全飞秒激光、ICL眼内镜等近视矫治领域经验丰富,是该院屈光手术的核心力量。
团队的技术底蕴不仅源于临床实践,更依托扎实的科研与教学基础。科室承担过27项科研课题,获科研成果奖16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并作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培养点,持续为眼科领域输送专业人才。这种“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确保手术技术始终与前沿接轨,为患者提供兼具创新性与安全性的治疗方案。
先进手术技术体系
医院引进了全球的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等设备,可开展包括全飞秒SMILE、半飞秒LASIK、ICL晶体植入等主流术式。全飞秒技术通过仅2-4mm的微创切口取出透镜,无需制作角膜瓣,显著降低干眼和角膜移位风险,尤其适合运动员、军人等对角膜稳定性要求高的群体。
面对复杂病例,团队强调“量眼”。例如,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或角膜偏薄患者,优先选择ICL晶体植入;而对中低度近视合并散光者,则采用SMART transPRK等表层手术,通过AI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引导,实现精准切削。2025年升级的SMART transPRK 4.0系统,更依托全球20年角膜大数据,实现“零接触”“零盲区”操作,进一步优化术后视觉质量。
全流程质控体系
术前评估是手术安全的基石。医院设立严格的筛查门槛,包括角膜厚度测量、眼压检查、眼底病变排查等。针对长期佩戴隐形眼镜者,要求软镜停戴1周、硬镜停戴3周以上,确保角膜形态稳定。若发现圆锥角膜倾向、活动性眼病或全身免疫性疾病等禁忌症,则不建议手术,体现对患者的高度负责。
术后追踪同样严谨。患者需在1天、1周、1个月、3个月等多节点复查,通过视力、角膜愈合、眼压等指标动态监测恢复情况。研究显示,99的患者术后次日视力可达1.0,但团队仍强调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尤其针对高度近视者潜在的眼底病变风险。这种“手术-康复-慢病管理”的一体化服务,极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选择与风险规避
甘肃省人民医院坚持近视手术的适应症严控原则。手术推荐年龄为18-50岁,且近两年度数稳定(年增长≤50度)。高度近视者(>600度)需警惕眼底并发症——即便术后视力提升,变长的眼轴仍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或黄斑病变。医院在术前会充分告知此类风险,并建议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针对高考生等特殊群体,团队提出“早评估、早决策”。因部分专业对视力有硬性要求,考生需预留充足时间:术前检查加手术至少需3-7天,且术后视力稳定需1-3个月。甘肃省人民医院作为公立三甲平台,其出具的手术证明被全省高校认可,助力考生通过体检审核。
学术引领与区域协作
作为甘肃省眼科医师大会的承办单位,该院长期推动省内近视矫治技术的规范化发展。刘勤主任等骨干多次在“甘肃省第十一届眼科医师大会”等平台分享屈光手术经验,并牵头制定基层医院技术培训方案。2022年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中,眼科相关课程占比超20,凸显其对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视。
面对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医院积极践行“分级诊疗”。通过医联体合作(如与西和县人民医院共建)、下派专家巡诊、接收基层进修医师等形式,将标准化术前筛查流程、手术操作规范下沉至县级医院。这种“技术输出+人才孵化”模式,使更多甘肃居民能在属地获得高质量的近视矫正服务。
甘肃省人民医院的近视手术服务,是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的结合体。它以全飞秒激光为核心技术,依托多学科专家团队和四级质控体系,实现了“个性化手术设计”与“终身眼健康管理”的统一。医学无终点——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超高度近视的矫正方案、降低干眼等术后不适的发生率,并借助AI技术优化远程随访。
正如甘肃省卫生健康委提出的“人才兴医、质量提效”目标,此类高精尖技术服务的发展,正是“健康甘肃”建设中“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的关键实践。对患者而言,选择不仅关乎清晰视界,更关乎一份由专业护航的长期健康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