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医学星空中,一颗明珠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上海中医眼科泰斗陆南山先生。他不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便享誉沪上的“眼科圣手”,其金针拨障、方药精纯的技艺挽救了无数濒临失明的患者;更以深远的目光,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亲手奠基现代中医眼科教育体系,培育桃李满天下。陆南山以其毕生实践,将传统精髓与现代需求交融,铸就了独具特色的“陆氏眼科”学术流派,成为海派中医不可或缺的瑰宝,其光芒至今指引着后来者的航程。
学术体系奠基
陆南山先生治学严谨,精研经典而不泥古,在中医眼科理论构建上贡献卓著。他系统梳理并创新发展了中医眼科的病因病机学说,尤其对内障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外障眼病(如角膜病、结膜炎)及小儿目疾(如近视、弱视)的辨证论治规律有独到见解与升华。其学术思想强调“肝开窍于目”与五脏六腑整体观的紧密结合,认为局部眼疾往往是全身机能失调的反映,治疗需着眼整体调理。
这一系统性理论在其代表著作《眼科临证录》及主编的首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他在教材中创造性地构建了以脏腑经络辨证为纲、眼局部辨证为目,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为现代中医眼科学科教育范式奠定了基础。国医大师裘沛生曾赞其“承前启后,融古铸今”,高度评价其构建系统理论框架的历史性贡献。
临证技艺精湛
陆南山先生临床经验极其丰富,尤以善用古方、创制新方及精于眼科外治法闻名于世。他深谙《审视瑶函》、《原机启微》等眼科古籍精髓,能灵活化裁运用古方治疗疑难眼病。例如,他将“石斛夜光丸”巧妙应用于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及视神经萎缩的治疗,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此经验至今为后学所效法。
面对现代新出现的眼病挑战,陆南山勇于创新,研制出众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其创立的“陆氏退翳方”系列,针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云翳等具有显著疗效;“陆氏近视方”则在青少年近视防治领域享有盛誉。这些方剂配伍精当、药简效宏,是其临床智慧的结晶。在眼科手术方面,他更是精通传统的“金针拨内障术”,技艺炉火纯青,手法稳健轻柔,为无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被誉为“金针陆”。他的手术录像资料至今仍是珍贵的学习范本。
传承发扬光大
陆南山先生深知医学传承的重要性,是新中国中医眼科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任职期间,他亲手创建了系统的中医眼科教研室和临床基地,并担任首版全国统编教材《中医眼科学》主编,培养了中国科班出身的中医眼科专业人才,结束了以往师徒相授的单一模式。
其门下弟子,如邹菊生、王育良、朱新渝等教授,均已成为当代中医眼科学界的人物。他们秉承师志,不仅在各中医高校及附属医院眼科担任学科带头人,更将“陆氏眼科”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深化和应用,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陆氏眼科”学术流派。该流派强调“衷中参西”,在坚守中医核心辨证思维的积极吸收现代眼科检查技术,拓展了中医眼科的诊疗范围和深度,确保了学术的勃勃生机。
海派中医典范
陆南山先生是近代以来海派中医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成长与成就,深深扎根于上海这座东西方文化交汇、勇于创新的化都市土壤之中。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务实创新”的核心特质在他的医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既坚守中医根本理论,又勇于借鉴现代医学技术;既重视经典传承,又立足临床实效锐意创新。
他对上海乃至全国中医眼科事业的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上海市中医眼科学科的奠基人,他推动了上海地区中医眼科临床、教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使上海成为全国中医眼科的重镇之一。医史学家傅维康教授在著作中指出,陆南山“代表了中国近现代中医眼科承前启后的高水平,其海派特色鲜明,影响辐射全国”。他的医德医术、学术思想已成为海派中医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陆南山先生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卓越的临床疗效、无私的育人精神和鲜明的海派特色,铸就了一座中医眼科学的丰碑。他系统构建的理论体系、创立的特色方药技法、奠基的现代教育模式以及形成的“陆氏眼科”流派,深刻影响着中医眼科的当代发展与未来走向。
他的生平启示我们,中医的传承创新贵在立足临床、融会古今、开放包容。展望未来,深入研究并数字化保存“陆氏眼科”的诊疗经验与学术思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阐明其方药的作用机理与临床价值,探索其在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重大致盲眼病中的潜力,对于推动中医眼科的现代化、化至关重要。陆南山的光芒,将持续照亮中医眼科守护人类光明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