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中医医院眼科诊室中,一位因重度干眼症长期视物模糊的患者,经朱莺主任的中药熏蒸联合针灸治疗,视力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这一场景折射出该团队“以古法解新疾”的诊疗智慧。作为中医优势专科联盟成员,该科室以6人精英团队(含5名医师、1名护士)承载年逾万例的眼疾诊疗,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0,硕博人才达80,成为沪上中医眼科领域的标杆力量。
一、精英团队:高学历与多专长融合
团队结构凸显“精悍”特质。上海市中医医院眼科虽仅有6名医护人员,但高级职称占比达40,硕博比例高达80,涵盖中医、西医、针灸等多领域人才。学科带头人朱莺作为主任医师、硕导,兼具白内障手术与中药内调双重专长;宋毅博士则深耕眼底出血与屈光不正的中西医协同治疗。这种“一专多能”的人才布局,使科室在有限规模下实现诊疗范围化,覆盖从青少年近视到老年黄斑变性的全生命周期眼病。
专家分工体现“病种全覆盖”优势。科室通过特需门诊、专科门诊(干眼病、青少年屈光不正)分层诊疗,专家各展所长:李洁副主任专注干眼症中药疗法,蒋玲娣擅治视网膜炎症与黄斑病变,刘嘉立则创新性融合针灸与近视防控。这种按病种定向深挖的模式,使科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疑难病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年接诊量持续位居区域前列。
二、诊疗体系:中西医技术双轨并行
中医外治法突破慢性眼病瓶颈。针对干眼症这一高发病(国内发病率达21-30),科室独创“中药熏蒸+穴位敷贴+耳穴针刺”综合方案,显著改善泪膜稳定性。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对顽固性干眼有效率超80,较单一人工泪液治疗复发率降低35。自研院内制剂“康视明合剂”通过补益肝肾、激活微循环,用于黄斑变性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年临床应用验证其安全性。
西医手术与中医康复无缝衔接。科室在保持中医特色精准引入现代技术: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等关键手术,并创新性将针灸用于术后视功能康复。例如,针对眼外肌麻痹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甲钴胺穴位注射,有效缩短复视恢复周期。这种“急症靠西医、慢病调中医、康复融中西”的路径,被纳入中医眼科专科联盟推广案例。
三、科研教学:传承中赋能创新
经典理论驱动临床研究。团队以中医“五轮学说”为根基,结合六经辨证开发个性化汤剂组方。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时,首创“凉血化瘀通络方”,使眼底出血吸收时间平均缩短5.2天。近五年主持、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针对青少年近视的“屈光干预联合揿针疗法”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奖。
学术传承辐射全国。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科室承担硕博士培养任务,并为“上海市杏林新星”项目输送骨干人才2名。参与编撰《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五官科疾病良方妙法》等专著,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眼科研究所共建实验室,推动中药雾化制剂标准化研究。这种“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模式,使张氏眼科流派技艺得以活态传承。
四、未来挑战:标准化与化突破
疗效评价体系亟待完善。尽管中药治疗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疗效显著,但当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支撑。科室计划联合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建立“中医证候-影像学-视功能”多维评价模型,为中医药治疗眼底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技术出海需跨文化适配。中医针灸在海外常被归类为“替代疗法”,制约其推广。科室正与UCLA合作开发英文版干眼症针灸操作指南,并通过“太极健康中心”(希腊、西班牙分支机构)推广眼病中医外治方案,探索符合医疗规范的中医话语体系。
上海市中医医院眼科专家团队,以“小而精”的梯队配置和“中西医并重”的诊疗哲学,证实了传统医学在现代眼病防控中的不可替代性。面对未来,科室需在三大方向持续发力:深化针灸干预干眼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构建人工智能辅助的辨证施治平台;通过专科联盟输出标准化方案。正如国医大师张洪星所言:“中医眼科的现代化,本质是让千年智慧以科学语言重生。” 唯有坚守临床实效与文化自信,方能令岐黄之术在“光明战场”上再立新程。
> (部分)
> 1. 上海市中医医院眼科科室介绍(2024)
> 2. 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汉斯出版社)
> 3. “睛彩同行”眼表白内障新进展学习班报道(2024)
> 4. 山一大一附院张洪星团队中西医结合干眼症治疗经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