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眼科凭借其专科化建设与前沿技术应用,已成为区域近视防治的核心力量。该院不仅成立了屈光(近视眼)手术中心,更组建了由郭冉阳、刘利莉、兰志辉等的多层次专家团队,全面覆盖从儿童近视防控到成人屈光手术的诊疗需求。近年通过引入SMART全激光、飞秒技术等创新手段,并依托青少年眼病防治中心开展系统化近视管理,为冀北及周边地区患者提供了与接轨的精准视力矫正服务。
专家团队与技术优势
张家口市第四医院近视治疗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结构化人才梯队。功能科主任郭冉阳作为学科带头人,拥有专利技术背景,擅长近视手术个性化方案设计,尤其在术前筛选与术后并发症防控领域经验丰富。团队同时涵盖刘利莉(全飞秒手术专家)、兰志辉(儿童屈光手术负责人)等多位高级职称医师,形成覆盖激光手术、复杂散光矫正、小儿近视干预的全方位技术网络。
在技术应用层面,医院已建立成熟的术式选择体系。针对不同人群特征,提供SMART表层手术(无切口、干眼风险低)、半飞秒(恢复快、适用广)、ICL晶体植入(超高度近视解决方案)等差异化方案。其中SMART技术因其“无接触、无负压”的特性,成为军人、运动员等职业人群的;而针对角膜条件特殊的患者,郭冉阳团队通过联合角膜地形图与生物力学分析,显著降低圆锥角膜术后风险,近两年高度近视手术复位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近视手术全流程管理
该院将术前评估标准化作为安全基石。所有拟手术者需经过2~3小时的系统检查,包括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散瞳眼底筛查等。特别强调屈光稳定性评估(近2年近视增长≤50度/年)及禁忌症排查,对糖尿病、瘢痕体质患者限制表层手术。数据显示,严格的术前筛查使该院手术适应证符合率提升至9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行业均值。
在术后健康管理领域,医院创新性地建立“三级随访机制”。术后1周内重点防控感染与角膜修复异常,严禁揉眼并限制近距离用眼;1个月内通过人工泪液干预干眼症状,同步禁用刺激性化妆品;3个月后逐步开放游泳等运动。值得注意的是,针对18患者出现的一过性干眼症状,团队开发了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的干预方案,使干眼恢复周期平均缩短40。终身免费复查制度大幅提升患者依从性,术后6个月视力回退率控制在1以内。
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面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态势,医院构建了“筛-防-治一体化平台”。依托青少年眼病防治中心,兰志辉、张凤英等专家主导开展区域性校园视力筛查,建立动态屈光档案,对年进展>100度的患者启动强化干预。防控手段融合光学矫正(角膜塑形镜验配)与药物疗法(0.01阿托品),2023年数据显示该方案使儿童近视进展速度平均延缓60。
在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控方面,韩崧主任团队通过后巩膜加固术联合OCT监测,显著降低视网膜裂孔发生率。针对已发生网脱的青少年患者,创新采用25G微创玻切技术,将手术创伤减小至传统术式的1/3。近三年成功为十余名辽宁、内蒙古等地转诊的高度近视患者实施救任性手术,凸显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能力。
政策赋能与学科展望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实施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医院积极响应“光明中心”建设要求,率先在冀北地区实现眼底病24小时一站式诊疗,并通过专科联盟推动技术下沉。2025年京津冀医联体义诊日中,该院联合北京专家开展近视防治宣教,惠及超千名基层患者。
未来学科建设需突破三大方向:其一,深化 “精准屈光手术” 研究,探索基因检测对术后视力回退的价值;其二,扩大 AI辅助诊断应用,通过眼底影像分析实现近视并发症早筛;其三,优化 分级诊疗模式,依托远程会诊提升县域医疗机构的近视防控能力。正如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强调的:“构建优质的眼健康服务体系,需让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同质化治疗”。
张家口市第四医院通过整合专家资源(郭冉阳等领衔的多层次团队)、技术创新(SMART/全飞秒/ICL多术式覆盖)及全程管理(从术前筛查到终身随访),重塑了区域性近视防治范式。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超90的手术,更在于将防治关口前移至青少年群体,响应了眼健康规划中“早干预、全程管理”的战略要求。未来需进一步融合遗传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视力矫正、高度近视并发症阻断领域实现突破,为华北地区近视防控网络建设提供范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