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第四医院(张家口市眼科医院)作为晋冀蒙区域眼科诊疗的核心力量,自1958年建科以来,已形成超过六十年的专业积淀。其眼科不仅是当地卫生部门认证的重点学科,更于1997年在河北省率先开展屈光手术治疗,开创了区域近视矫正的先河。截至2024年,医院累计完成近视手术数万例,建立了涵盖术前评估、精准手术、术后护理的全流程医疗体系。
医院持续强化硬件实力,引进先进的飞秒激光设备、角膜地形图仪、OCT检查系统等,为近视患者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2023年通过三级眼科医院评审后,医院进一步承担起张家口市眼科质控中心职能,由副院长游浩凌领衔制定区域眼科诊疗规范,推动技术标准化。这种“历史底蕴+现代标准”的双重保障,使其成为华北地区近视矫正的核心基地之一。
近视手术技术优势
在技术领域,医院形成了覆盖主流的近视矫正方案体系。激光手术方面,全面开展全飞秒激光、LASIK等术式,尤其专精于高度近视矫正。2025年2月成功实施张家口首例国产龙晶PR晶体植入术,标志着ICL(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技术的成熟应用,为超高度近视患者(-10.00D以上)提供了新选择。针对不同患者需求,中心提供个性化方案设计:中低度数患者可采用创伤更小的全飞秒技术,术后干眼发生率显著降低;而超高度或角膜薄患者则适配ICL植入术。
质量把控贯穿全程。术前设置21项严苛检查,包括角膜厚度测量、泪液测试、眩光敏感度等,排除圆锥角膜倾向及手术禁忌症。术后建立终身随访机制,通过定期复查和科学用眼指导降低屈光回退风险。数据显示,规范护理下术后干眼症状多在1-3个月内缓解,视力稳定性显著提升。
专家团队与京张合作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人才梯队。屈光手术中心拥有主任医师6人,团队平均从业经验超20年。学科带头人兰志辉作为河北省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的专家,完成手术超万例,其主导的角膜神经保护技术有效降低了术后干眼发生率。副院长李学军、刘利莉等均持有准分子激光大型设备上岗资格,在复杂散光矫正、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经验丰富。
深度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7年医院与北京同仁医院共建合作医院,引入国内技术支持。同仁医院屈光手术齐颖教授定期驻诊并担任屈光手术中心主任,将飞秒激光精准调控技术、复杂病例处理方案导入本地。通过“同仁专家手术带教+本地医师进修”模式,累计培养专业人才52名,技术更新与北京保持同步。这种“队+本土化”组合,使患者无需赴京即可获得国内一线的诊疗服务。
全周期近视防控体系
医院构建了覆盖全年龄段的近视防控网络。针对青少年群体,下属的张家口市青少年眼病防治中心开展全市春季视力筛查,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张剑飞强调:近视防控需前移至学龄前,通过保护远视储备延缓近视发生。中心年验配角膜塑形镜超1000例,配合离焦眼镜和视功能训练,实现青少年近视进展减缓率达60。
面向特殊需求人群,医院提供化服务通道。2025年高考季开通考生绿色通道,优化预约流程并配备专属咨询师。针对长期戴隐形眼镜者、干眼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制定差异化停戴和术前干预方案,如术前干眼治疗需达标后方可手术。术后管理强调场景化指导:明确术后1周禁水入眼、1个月禁剧烈运动、3个月禁游泳等分层防护要求,确保愈合质量。
专业质控与学术引领
作为区域眼科质量的守门人,医院主导的张家口市眼科质控中心在2023年获市卫健委授牌成立。中心联合26家县区医院建立转诊网络,推行标准化手术操作指南,定期开展飞秒激光参数校准、并发症处理等质控培训。2023年举办的第五届京张眼科学术论坛,汇集“乌大张”(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地区200余名专家,将同仁医院的角膜屈光手术规范向晋冀蒙地区推广。
在科研领域,团队持续攻关技术难点。近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3项,针对术后视觉质量优化、高度近视稳定性等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当前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辅助术式选择模型开发、新型生物材料角膜植入物应用等,旨在提升复杂病例的矫治精度。
张家口第四医院以六十余年的专业积淀、全术式覆盖的技术实力和京张协作的专家资源,确立了其在近视治疗领域的地位。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到成人精准摘镜,医院通过标准化质控体系、个性化方案设计和全周期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科学可靠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国产龙晶PR晶体等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京津冀眼科专科联盟的深化,区域近视防治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建议患者结合术前评估与用眼需求,在专业指导下选择适配术式,并严格遵循终身随访机制,以实现视觉质量的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