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张家口市第四医院凭借其专科化诊疗体系、京张医疗合作背景及近30年的屈光手术经验,已成为晋冀蒙地区近视防治的重要枢纽。该院不仅为数万患者成功摘镜,更通过规范化质控、多维度科普和基层辐射,推动区域眼健康服务升级。
屈光手术专科建设
张家口市第四医院自1997年在河北省率先开展屈光手术,累计完成数万例近视矫正手术,建立了涵盖术前评估、精准手术及术后护理的完整体系。2017年借力京张医疗协作,与北京同仁医院共建合作医院,引入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专家齐颖担任中心主任,定期开展会诊及手术带教,显著提升技术规范性。
2024年9月,该院挂牌“张家口市屈光(近视眼)手术中心”,聚焦手术质量管控。中心配备6名主任医师及专业化护理团队,拥有国内较早从事激光手术的专家,如兰志辉、李学军等,年均手术量居区域前列。设备方面,引进飞秒激光系统、角膜地形图仪等,结合严格术前检查(含泪液测试、眩光敏感度等20余项),确保手术适应症精准把控。
近视预防与健康科普
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医院成立“青少年眼病防治中心”,联动斜视与小儿眼科、验光配镜中心推进近视前移干预。2025年春季启动全市视力筛查,覆盖多县区,并发布《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十大误区》,明确强调“近视不可逆”“护眼模式无法防近视”等科学观点,纠正公众认知偏差。
科普形式多维化:线上通过直播讲座普及用眼卫生,线下进校园、社区开展宣教。2024年爱眼日期间,联合北京同仁专家举办10场义诊,服务近10万人次。其中,验光配镜中心依托百年制镜技艺(溯至1904年)及同仁技术支撑,年均完成验光10万例,提供个性化离焦镜、OK镜验配服务,年验配角膜塑形镜超1000例,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医院打破科室壁垒,构建“屈光手术+小儿眼科+视光中心”闭环。斜视与小儿眼科专设弱视训练室,年门诊量7万人次,针对复杂性近视合并斜弱视患者,通过三棱镜、同视机检查手术方案;功能科则通过OCT血管成像等技术辅助眼底病变筛查,为高度近视并发症提供预警。
术后管理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及终身随访制。针对高考生等特殊群体,开通预约优先、专项评估流程(如术前停戴隐形眼镜指导),术后支持异地复查。2025年高考季,中心发布《高考生近视手术指南》,强调“术后48小时避免强光用眼”“定期用药复查”等关键事项,降低二次近视风险。
基层帮扶与学术影响
作为市眼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医院牵头制定区域屈光手术标准。2023年联合北京同仁医院、河北省眼科医院成立质控中心,副院长游浩凌任主任,推动“乌大张”(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三地眼科规范化建设。同年举办第五届京张眼科学术论坛,聚焦屈光手术并发症防治等议题,培训基层医师超3200人次。
基层辐射方面,定期赴县区开展手术帮扶。2024年11月,张京红主任团队赴太仆寺旗人民医院义诊,完成20例眼病筛查及4台白内障手术;2024年6月,在蔚县、怀安县联合县医院实施7例公益白内障手术,并建立转诊通道,解决基层患者“就医难”问题。
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
医院协同高校推进眼视光学科研转化。2024年协助张家口学院成功申报眼视光学本科专业,填补区域高等教育空白。医院提供师资50余人(含北京同仁专家),承担省级继续教育项目42项,近三年开设近视防控新技术培训班13场。研究方向上,聚焦“离焦眼镜防控效能评估”“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后屈光修复”等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人才梯队建设突出“技术传承+创新”。青年医师张雅欣等参与角膜屈光手术并发症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兰志辉、李学军等学科带头人参与编译《角膜屈光手术新进展》等专著,推动临床经验向学术成果转化。
总结与未来展望
张家口市第四医院以屈光手术为核心,通过专科化建设、京冀晋蒙区域协作及全程化管理模式,为近视患者提供从预防到手术的闭环服务。其核心优势在于:依托北京同仁医院技术支持实现技术同质化;通过质控中心推动区域标准化;借力教学合作储备人才资源。
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包括:一是深化近视发病机制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基因干预;二是扩大5G远程诊疗覆盖,提升县区医院术后随访能力;三是拓展屈光手术类型(如ICL植入术),满足超高度近视群体需求。唯有持续创新与下沉服务,方能应对日益增长的近视防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