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科普知识 > 南医大眼科携手上海五官科共促眼健康科技创新研究发展

南医大眼科携手上海五官科共促眼健康科技创新研究发展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藍調 上传提供

发布: 205 评论



在中国眼科医学版图中,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南医大眼科)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五官科)如同双子星座,交相辉映。前者依托南京医科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后者作为中国早成立的五官科专科医院之一,在复旦大学雄厚的科研平台支持下,持续引领行业创新。这两大机构不仅构筑了疑难眼病诊疗的坚实防线,更通过前沿科研与人才培养,不断重塑中国眼健康服务体系的标准与高度。

南医大眼科携手上海五官科共促眼健康科技创新研究发展

历史积淀与规模影响

南医大眼科始建于1986年,现已成长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公益于一体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其发展历程映射了中国眼科专科医院的崛起之路,从初的门诊部逐步扩展为拥有300余张专科病床、年门诊量超50万人次的区域性眼科中心。医院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多院区联动的服务网络,通过建立眼科联盟,将优质资源下沉至基层。

上海五官科则拥有更悠久的历史积淀,其前身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上海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作为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该院眼科年手术量逾4万台,门诊量突破100万人次,规模居全国前列。其汾阳、浦江、宝庆三大院区形成战略布局,构建了辐射全国的眼科诊疗网络。根据《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海五官科眼科连续十年稳居全国前三,印证了其深远行业影响力。

诊疗特色与技术高地

在复杂眼病诊疗领域,南医大眼科建立了完善的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病等亚专科体系。其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处于国内水平,尤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综合干预方面,创新性地提出“筛查-激光-手术”全周期管理模式。2021年,该中心牵头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路径》被纳入诊疗规范,彰显了其技术性。

上海五官科则以近视防治及疑难眼病诊疗闻名于世。作为全国近视眼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其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贡献卓著:研发的角膜塑形镜临床适配技术在全国推广,使数十万青少年受益。在复杂性眼外伤救治方面,该院首创的“眼显微结构重建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保眼率,相关成果发表于《Ophthalmology》杂志,被同行誉为“中国方案”。

科研创新与学术引领

南医大眼科的科研体系紧密围绕致盲性眼病机制展开。其江苏省眼科重点实验室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发现巩膜缺氧微环境与近视进展的分子关联,为靶向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近五年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在《JAMA Ophthalm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科研转化率高达35。

上海五官科依托药监局眼科器械重点实验室,在眼科前沿技术开发中扮演关键角色。2023年,该院自主研发的“可降解视网膜射给药系统”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有望改写老年黄斑变性治疗范式。其主导的多中心研究“东亚高度近视遗传图谱”覆盖10万样本,揭示了新的致病基因位点,成果入选《Nature Genetics》年度突破。据统计,该院学者近五年主持制定行业指南/共识21项,主导标准3项,彰显全球学术话语权。

人才培养与社会责任

在医学教育领域,南医大眼科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其首创的“眼科住院医师虚拟仿真训练平台”获教学成果奖,每年为基层培养规范化医师200余名。医院创新性设立“亚专科导师组”制度,确保每位青年医师获得多维技术指导,该模式已被写入全国眼科住培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面对公共卫生挑战,上海五官科始终冲锋在前。其“光明行”医疗队连续15年深入中西部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累计使3万余名患者重见光明。在新冠疫情中,该院48小时内研发的“无接触式眼压测量仪”应用于方舱医院,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更牵头组建长三角眼科联盟,通过5G远程诊疗平台,年服务基层患者超10万人次,切实推动优质资源普惠共享。

南医大眼科与上海五官科的协同发展,不仅代表着中国眼科医学的技术,更构建了“临床-科研-转化-公益”的四维生态体系。二者在近视防控、眼底病诊疗、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突破,持续降低我国致盲率(2023年已降至0.48)。未来,随着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两大中心应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协作:在儿童近视预警模型优化、视网膜神经修复材料开发等方向联合攻关。建议建立“长三角眼健康大数据中心”,整合区域资源开展精准防控,为全球眼病防治贡献更系统的中国智慧。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