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中心正以科技为引擎,重塑近视矫正的临床实践。2025年初,该院正式挂牌“蔡司微创全飞秒4.0临床合作单位”,标志着江苏近视手术迈入高度精准化的“4.0时代”。短短半年完成1000例全飞秒手术的纪录,不仅彰显其规模优势,更揭示了技术标准化与个性化融合的成熟路径——从传统视力矫正到视觉质量优化的跨越,已在此悄然实现。
技术前沿:全飞秒4.0的引领性突破
微创精准化的手术革新
全飞秒SMILE手术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进化史,是技术迭代的缩影。传统激光手术需制作角膜瓣,而全飞秒技术通过2-4毫米微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实现“无瓣、微创”。4.0版本进一步整合VISULYZE系统,利用人工智能预判角膜力学变化,使透镜厚度误差控制在±5微米以内,显著降低术后散光风险。
适应症拓展与安全边界
该院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框架:年龄18-45岁、近视≤1000度、散光≤500度、角膜厚度≥480μm。但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薄的患者,团队创新性采用“分阶段手术方案”——先以激光消融部分度数,再联合ICL晶体植入,突破单一术式局限。2025年统计显示,此类复杂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达0.8以上,并发症率低于1.5。
团队协作:多学科融合的临床实力
专家与规范化流程
以刘庆淮教授、马飞主任为核心的团队,构建了“检查-手术-随访”全链条质控体系。马飞主任强调:“23秒激光扫描需患者眼球静止”,为此团队开发了三维定位追踪系统,结合术前心理干预,将术中眼球偏移率降低至0.3。护士组则优化术后护理包,含防蓝光眼罩、湿度监测仪等,针对性缓解干眼症状。
科研转化与临床验证
团队深度参与近视防控研究,如2025年视觉健康会议(VISION CHINA 2025)公布的“0.01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术”多中心试验中,该院贡献了21的样本量,证实联合疗法可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38。其发布的《全飞秒术后视觉质量评估指南》被纳入长三角眼科诊疗规范。
患者体验:与个性化的平衡
流程再造缩短康复周期
从术前停戴隐形眼镜1周,到术后24小时恢复用眼,该院通过流程压缩实现“极速体验”。典型案例中,20岁患者小陈上午完成手术,下午视力已达1.0,术后4小时即摘除眼罩。秘诀在于术中采用“钝性分离法”取代传统器械夹取透镜,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水肿消退时间缩短50。
终身视力管理计划
跳出“一次性手术”思维,医院推出终身档案系统。术后1年、3年、5年免费复查,结合AI算法屈光回退风险。数据显示,参与该计划的患者5年内视力稳定率超95,而未参与者仅78。
区域辐射:技术下沉与标准输出
带动区域医疗水平提升
作为江苏省近视手术质控中心主任单位,该院通过“CAMP追光小组”向13个地市输送技术标准。例如无锡二院邹广程团队应用其4.0操作规范后,手术并发症率下降40;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引入其角膜生物力学评估模型,使高度近视手术适应证通过率提高22。
民营医院的合作与竞合
在南京爱尔眼科等机构推广个性化半飞秒技术时,省人医开放其角膜地形图数据库供联合分析,推动民营机构术式选择从“经济效益导向”转向“患者生物学指标导向”。
未来挑战:从矫正近视到预防近视
青少年近视防控端口前移
2025年数据显示,江苏小学生近视率达52,团队正将手术资源向预防领域倾斜。刘庆淮教授指出:“全飞秒解决已成近视,但防控需从学龄前开始。” 为此,医院联合教育厅开发校园光环境改造方案,并试点睫状肌调节力训练课程。
老视矫正与视觉功能延长
面对45岁以上人群的老视问题,团队启动“屈光三重奏”计划:研发可调节人工晶体、探索激光老视矫正术、开发自适应变焦眼镜。目标是将高质量视觉年限延长至70岁,预计2027年进入临床试验。
精度与温度交织的医疗新范式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近视手术革新,既是技术硬实力的突破——从千例手术到4.0时代,也是医疗服务理念的重构——将冰冷的手术转化为终身视觉健康管理。其成功核心在于三重融合:设备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如术中心理干预)、个体化方案与标准化流程的融合(如分阶段联合手术)、治疗与预防的融合(如校园防控项目)。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对病理性近视的干预、脑视觉接口的开发,该院在“视觉功能重塑”领域的探索,或将重新定义“光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