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眼科医疗版图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多学科协作优势,已成为近视矫正领域的重要力量。作为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共同创建的股份制专科医院,该院自2002年成立以来,持续整合国内外前沿技术资源,在近视手术创新、复杂病例诊疗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尤其在全飞秒、ICL植入术、高度近视综合治疗等方面,其技术成熟度与临床规模均位居行业前列,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患者提供多维度的视力健康解决方案。
专家团队的技术专长
九院眼科汇聚了一批在屈光手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周激波主任医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擅长高度近视防治及个性化屈光手术方案设计,精通全飞秒(SMILE)、TransPRK、半飞秒(Fs-LASIK)、ICL/TICL植入术及后巩膜加固术等全序列矫正技术,尤其关注高度近视的长期管理。张静主任医师则在复杂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领域具有近20年经验,其主导的ICL植入术以精准性著称,累计完成超万例手术,并主持上海市科委近视相关科研课题。
范先群院士虽以眼眶手术闻名,但在高度近视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的综合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多学科专家协作模式使九院能处理从单纯屈光矫正到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全链条问题。2025年4月,该院专家团队深入淮南开展跨区域诊疗时,更展示了其在复杂病例会诊与手术实操中的技术辐射力。
全链条近视矫正技术体系
九院眼科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近视矫正技术矩阵:
1. 精准激光手术平台:作为美国AMO飞秒激光战略合作伙伴,该院引进德国蔡司新全飞秒设备,实现微创(2-4mm切口)、无角膜瓣的SMILE手术,适用于1000度以下近视患者。其半飞秒(Femto-LASIK)技术则通过个性化角膜瓣设计,为角膜偏薄者提供安全方案。
2. 眼内镜技术突破:针对超高度近视(>1200度),ICL/TICL植入术成为核心选择。临床研究显示,术后91.2患者屈光度控制在±1.0 D内,且视力提升显著(LogMAR BCVA平均改善3行)。该技术由张静团队优化,通过术前房深测量及拱高模型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3. 儿童青少年防控体系:李芳、何芳邻等专家专注于近视早期干预,结合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双眼视功能训练及行为监控,建立“筛查-干预-随访”闭环。2025年淮南义诊中,团队针对儿童近视增长过快的咨询,提出“坐姿调整+用眼时长控制+光学干预”的综合方案。
严谨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
近视手术的安全性始终是九院的核心关注点。该院严格执行三级术前评估制度:
全球长期随访数据表明,严格质控下激光手术严重并发症率低于1。九院通过术中实时OCT监测、术后3年随访体系(术后1天/1周/1月/半年/年度)进一步保障疗效稳定性。2025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该院参与制定的《屈光手术围术期管理指南》为行业提供标准化范本。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面对近视防治领域的未满足需求,九院眼科正推动三大方向突破:
1. 基因诊疗探索:李琳团队开展遗传性近视的基因诊断研究,尝试建立高度近视易感基因谱系,为早发性近视提供预警模型。
2. 中西医结合干预:依托上海市中医医院协作平台,将针灸、耳穴压丸等中医疗法纳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初步数据显示可延缓近视进展速度15-20。
3. 复杂病例技术整合:针对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范先群院士领衔“ICL+屈光性晶体置换”联合手术研发,解决传统分期手术的视觉质量断层问题。
当前挑战集中于远期疗效验证。依镜PRL植入术的5年随访显示,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达11.2,提示超高度近视术式仍需更长期安全性数据支撑。如何降低儿童近视防控的依从性门槛,亦是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的重点。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的近视诊疗体系,通过专家团队专业化(周激波、张静等领衔)、技术覆盖全程化(激光/ICL/防控干预)、及质控标准系统化,已成为复杂近视矫正的标杆中心。其核心优势在于:多学科协作处理高度近视并发症的能力,以及立足长三角的医疗辐射力。未来需进一步开展10年期以上大样本疗效随访,并深化基因诊断与智能监测技术的临床转化,终实现从“矫正”到“根治”的跨越。建议患者在决策时结合专科评估(如角膜条件、眼底状态)及长期用眼需求,选择个性化方案,充分运用九院提供的全周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