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眼科诊室,朱华英副主任医师以其独特的诊疗模式重塑了眼科疾病治疗的边界。她既是上海名老中医邹菊生教授的学术传承人,又曾赴以色列RAMBAM医院深造,双重学术背景赋予了她贯通中西的眼科诊疗视野。从干眼症、黄斑变性等疑难眼底病到儿童近视防控,她在针灸与中药协同治疗领域开辟了新路径,更将传统“五轮学说”与现代解剖学相融合,推动中医眼科理论体系的科学化演进。
中西医协同的诊疗体系
理论融合的创新实践
朱华英的诊疗体系核心在于对传统眼科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她突破“五轮学说”单一轮脏对应的局限,结合西医解剖学重构脏腑分属关系:提出角膜上皮层属肺、基质层属肝;虹膜睫状体归于心脾;房水代谢与三焦气化相关联。这种创新诠释使中医辨证精准对接现代病理机制。例如治疗葡萄膜炎时,她以清肝凉血中药控制炎症,辅以针刺风池、太冲穴调节免疫,实现标本兼治。
外治技术与手术优势互补
在临床操作层面,她首创“中药-针灸-手术”三维疗法。针对黄斑水肿患者,采用健脾利湿中药(如白术、茯苓)改善视网膜代谢,联合太阳、攒竹穴针灸促进积液吸收;而对并发白内障的重症患者,则在超声乳化术后配合滋肾明目中药加速视功能恢复。对于儿童近视,她将四白穴针刺与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联合应用,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较单一疗法近视控制率提升35。
黄斑变性的传承突破
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化
作为邹菊生教授学术继承人,朱华英深化了“柔肝健脾法”的科学内涵。她基于传承项目研究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中,干性型以肝肾阴虚为主,湿性型多属脾虚湿困。据此提出“视网膜营养代谢与肝藏血、脾运化相关”的理论假说,并通过OCT、FFA等影像技术验证——脾虚湿困型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灌注速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为中药干预提供了客观依据。
诊疗方案的标准化构建
她主导制定的《ARMD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被纳入上海市中医行业标准。方案规定:干性ARMD肝肾阴虚证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滋养视网膜;湿性ARMD脾虚湿困证以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健脾化湿,联合针刺承泣、足三里。多中心研究显示,该方案治疗3个月后,患者视敏度提升2行以上者占比达67.8,且玻璃膜疣面积显著缩小(p=0.003)。
儿童近视的防治新理念
脾胃功能与视力的关联机制
朱华英提出“脾胃-眼轴”调控学说,从《黄帝内经》“五脏精气上注于目”出发,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脾胃虚弱儿童的眼轴年增长量平均达0.48mm(高于健康组0.21mm)。机制在于脾失健运导致睫状肌胶原合成不足、巩膜韧性下降——这与西医所见巩膜基质胶原流失导致眼轴伸长的病理高度吻合。
综合干预的协同效应
她在社区推行“四联防控方案”:食疗(南瓜小米粥补充叶黄素)、经络刺激(足三里揉按+耳穴贴压)、户外运动(每日2小时光照)、西医手段(低浓度阿托品)。2024年纳入的120例患儿中,联合干预组近视进展速率较单纯光学矫正组降低51.2。此成果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推广,成为“医防融合”的典型案例。
学术引领与未来开拓
理论系统的重构探索
面对中医眼科经典理论断层危机,朱华英主导“眼轮-脏腑弹性辨证框架”研究:纵向延伸五轮学说,将房水循环纳入三焦辨证,视神经病变关联“目系-脑髓”理论;横向建立“证候-微观指标”图谱,如青光眼肝郁证与房水MMP-9蛋白高表达的相关性。该框架发表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为中医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交叉学科的融合方向
她规划三条创新路径:一是开发ARMD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训练集纳入2000份OCT图像与舌诊特征关联数据;二是研究针灸调控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酸转运体的分子机制;三是建立儿童近视“中医体质-基因易感性”模型。这些课题已获上海市科委重点专项支持,预示着中医眼科将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跨越。
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译
朱华英的临床实践深刻印证:中医眼科的活态传承需以经典理论为根基,以现代科技为羽翼。她将邹菊生教授“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具象化为可量化、可推广的诊疗方案,使柔肝健脾法在黄斑变性治疗中焕发新生,让“脾胃论”在儿童近视防控中展现科学价值。未来,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其中西医协同模式或将为全球难治性眼病提供“中国方案”——这既是传统医学的守正创新,更是对人类视觉健康的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