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臻医生深耕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十余年,提出“科学用眼+动态干预”的综合理念。她强调户外活动是防控的核心措施,倡导学龄儿童每日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日照,并创造性推行“3个20原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需眺望20英尺(约6米)外景物20秒。这一方法通过缓解睫状肌痉挛,有效阻断近视发展的生理机制,已被纳入上海多所学校的眼健康指南。
在技术干预层面,她主导建立了“屈光发育档案跟踪系统”。该系统整合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调节功能等动态数据,精准预判近视进展趋势。针对中高度近视患儿,她擅长个性化验配角膜塑形镜(OK镜),并结合视功能训练改善双眼视失衡问题。2023年其团队案例显示,规范使用OK镜的患儿年近视增长率平均降低60。她还特别关注近视与斜弱视的共病管理,通过微棱镜矫正和神经视觉训练,显著提升复杂案例的疗效。
二、干眼症多模态诊疗的创新方案
面对日益高发的干眼症,俞臻提出“分型分层”诊疗路径。她指出,电子屏幕使用超3小时的人群中90存在干眼症状,其中60-80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MGD)。传统热敷按摩仅能暂时缓解,而她率先引入的OPT强脉冲激光技术,通过靶向活化睑板腺细胞、减少炎症介质释放,实现腺体功能重建。临床数据显示,OPT联合睑缘深度清洁可使中重度干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延长3倍。
针对难治性干眼,她创新性地将眼表修复与中医调理结合。对于伴发角膜上皮损伤者,采用清滴眼液促进组织再生;对肝郁化火型患者辅以疏肝明目中药方剂。2024年一项针对程序员群体的研究显示,该方案使87患者的视觉疲劳评分显著下降。她还牵头开发了“干眼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泪液渗透压、睑板腺成像等7项指标实现早期预警。
三、中老年眼健康全程管理策略
在老龄化眼病防治领域,俞臻构建了“早筛-精诊-序贯治疗”体系。她强调55岁以上人群每年需进行眼底照相筛查,这对早期发现黄斑变性及青光眼至关重要。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她应用532nm激光光凝治疗增生型病变,并开展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玻璃体积血合并颅内出血),手术达92。
对于白内障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她创新采用联合手术模式。典型案例包括:为青光眼术后患者实施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利用2.2mm角膜切口减少散光;对糖尿病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避免二次手术损伤。其2021年研究还发现,绝经后女性雌水平与DR进展呈负相关,这为替代疗法防治DR提供了新依据。
四、眼睑外科与美容修复的技术融合
作为特聘眼整形专家,俞臻将功能重建与美学设计深度融合。她师从上海九院范先群教授团队,擅长微创眼睑畸形修复技术。在眼睑肿物切除中,应用“即刻缺损重建法”,利用推进皮瓣修复大面积睑板缺损,避免传统移植的排异风险;针对上睑下垂,创新采用提上睑肌腱膜折叠联合Whitnall韧带悬吊术,使术后对称率达95。
在美容领域,她提出“动态重睑”理念——通过解剖提肌腱膜固定点,形成睁眼时自然、闭眼无痕的双眼皮。对眼袋手术则区分脂肪疝出型与泪沟凹陷型:前者采用内路脂肪重置填充,后者结合眶隔加固术预防下睑退缩。其主持的《眼睑松弛矫正术数字化设计》项目获省级新技术认证,3D模拟系统使患者术后满意度提升40。
整合医学视角下的眼科诊疗范式
俞臻医生的临床体系以“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为核心,其创新性体现于三方面:
1. 防治结合: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到中老年慢病管理,建立早期筛查、精准干预、长期随访的闭环路径,尤其将可改变风险因素(如户外时长、屏幕使用)转化为量化临床路径;
2. 技术创新:融合OPT激光、微创玻切、显微眼整形等先进技术,同时将中医整体观融入干症治疗,体现多学科交叉优势;
3. 人文关怀:在近视手术及眼整形领域,强调“视觉质量”与“心理需求”的双重满足,通过3D模拟、术后保护指南(如游泳禁忌期)提升医患共识。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并加强近视防控措施的卫生经济学评估。正如亚太眼科学会获奖者胡运韬教授所言:“眼科创新需以临床需求为锚点”,俞臻团队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患者的光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