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作为华南地区眼科诊疗的核心力量,在2025年广州地区近视手术医院排行中稳居前列。其优势不仅源于公立三甲医院的综合资源支撑,更依托于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以曾锦教授为代表的学科带头人,拥有30余年眼科临床经验,专注屈光手术领域20载,擅长全飞秒、半飞秒激光矫正及ICL晶体植入术,尤其在复杂病例(如角膜移植术后散光、高度近视合并弱视)的处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技术设备层面,医院引进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系统、阿玛仕1050R准分子激光等先进平台,并创新融合虚拟现实(VR)与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例如,通过构建3D可视化模型为先天性眼病及复杂屈光不正患者设计个性化方案,显著提升手术精度,实现“零并发症”的临床成果。价格体系兼顾普惠性与高端需求,基础激光手术起步价约8000元,而个性化飞秒或ICL手术则根据技术复杂度调整,体现分层诊疗理念。
二、青少年近视防控:从治疗到干预的前瞻布局
近视防控是该院另一核心特色。曾锦教授团队提出“主动眼健康”理念,推动近视防控“三驾马车”: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光照、角膜塑形镜(OK镜)佩戴、低浓度阿托品(0.01)应用。团队将视光学前沿理论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例如利用双眼视觉功能评估系统分析近视进展机制,发现屈光参差患者的立体视缺损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并据此开发个性化干预方案。
科研转化成果显著。团队主导的超主点等像矫正技术,通过特殊镜片设计减少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差,提升立体视觉;2023年开展的巩膜镜数字化项目,成功解决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难题,成为华南地区四区设计巩膜镜成功案例。近五年承担、省级课题10余项,涉及青少年近视流行病学、角膜塑形镜安全性等领域,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支撑。
三、质量体系与安全保障:全流程闭环管理
术前筛查的严苛性是手术安全的基石。医院设立近20项检查项目,涵盖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眼轴测量等关键指标,确保患者符合手术适应症。例如,全飞秒手术要求角膜厚度充足且形态规则,而ICL植入则需前房深度≥2.8mm,筛查淘汰率约15-20。这种精细化评估显著降低术后风险,如曾锦团队研究中,LASEK术后角膜HAZE(雾状混浊)发生率因术中使用丝裂霉素的标准化而降至5以下。
术后追踪与并发症防控形成闭环管理。基于《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数据,该院术后一周裸眼视力达1.0以上占比超90,一年后稳定性优于标准。针对干眼、夜间眩光等潜在问题,团队开发阶梯式干预方案:轻症采用人工泪液联合睑板腺按摩,重症则启用脉冲光治疗。医院率先引入数字化手术室系统,实现术中实时监控与数据回溯,为手术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持。
四、学科发展与学术辐射:引领区域技术革新
作为广东省眼科学术高地,医院深度融合科研与临床。在屈光手术领域,曾锦教授主持“虚拟现实视知觉训练平台”项目,通过模块化智能训练改善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缺损;其团队还参与“十五”攻关课题,优化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提升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觉质量。学术交流方面,医院定期举办屈光手术学习班(如“精准散光矫正示范中心”授牌仪式),并牵头论坛分享角膜塑形镜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标准化。
跨学科协作进一步拓展诊疗边界。例如,与内分泌科合作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屈光联合诊疗路径;联合心理科开发近视青少年行为干预模型,从用眼习惯、光环境调节等多维度防控进展。近三年培养硕士生6名,带教基层医师超百人,技术辐射至珠三角地区20余家医院。
五、挑战与未来方向:个性化与可及性的平衡
当前诊疗体系仍面临两大挑战:高度近视合并病理改变(如黄斑萎缩、青光眼)患者的视觉重建需求,以及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的筛查盲区。针对前者,团队探索基因检测联合靶向治疗(如抗VEGF药物)在近视并发症防控中的应用;针对后者,正开发AI辅助筛查系统,拟通过远程医疗覆盖县域医院。
未来将聚焦“精准视光”方向:一是深化遗传学研究,建立近视易感基因谱与手术预后模型;二是推动巩膜镜、离焦软镜等新型光学矫正产品的国产化研发;三是拓展老视矫正领域,探索三焦点晶体置换术与激光角膜热成型术的联合应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的近视手术体系,以技术革新为引擎、质量安全为根基、全周期健康管理为框架,重塑了屈光矫正的临床路径。从曾锦教授领衔的疑难手术突破,到青少年近视防控网络的构建,再到VR辅助诊疗系统的开发,多维创新印证了公立医院在眼科专科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基层推广”链条,尤其在高度近视并发症干预领域亟待突破,方能实现“精准、普惠、可持续”的国民视觉健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