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价格活动 > 西安第四医院眼科近视手术专家李精湛技术与经验分享

西安第四医院眼科近视手术专家李精湛技术与经验分享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强健棉花糖 上传提供

发布: 202 评论

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屈光中心,李晶医生的诊室门口总排着长队。这位戴着细框眼镜、语速温和的副主任医师,手着一项改变无数人“视界”的技术——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医学博士出身的她,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更曾远赴意大利萨萨里大学附属医院深造,将前沿技术带回古城西安。十余年间,她累计完成2万余例近视手术,将飞秒激光与角...


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屈光中心,李晶医生的诊室门口总排着长队。这位戴着细框眼镜、语速温和的副主任医师,手着一项改变无数人“视界”的技术——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医学博士出身的她,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更曾远赴意大利萨萨里大学附属医院深造,将前沿技术带回古城西安。十余年间,她累计完成2万余例近视手术,将飞秒激光与角膜交联术融合创新,尤其为圆锥角膜患者点燃重获清晰视力的希望。在患者口中,她是“用光线雕刻角膜的艺术家”;在学术领域,她是陕西省眼科分会视光学与屈光手术学组委员,以6项省级、5项市级科研项目推动着西部屈光手术的发展。

西安第四医院眼科近视手术专家李精湛技术与经验分享

学术根基与技术创新

李晶的学术背景构筑了她精进的技术体系。作为天津医科大学培养的医学博士,她系统接受了严谨的眼科训练,而意大利萨萨里大学的访学经历,更让她深入接触欧洲屈光手术的前沿理念。这种化视野体现在她对手术设备的创新应用上——她率先在西北地区引入“飞秒激光+快速交联”联合术式,突破了传统激光手术对薄角膜患者的限制。

科研与临床的双向赋能是她另一显著特质。她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涵盖角膜生物力学、视觉质量评估等基础领域,其中针对“激光参数对角膜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为临床手术安全性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这些成果不仅转化为4项实用新型专利,更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正如她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报告中强调的:“解决角膜生物力学检测的局限性,需依赖工程学与医学的交叉创新”,这种跨学科思维始终贯穿于她的实践中。

圆锥角膜诊疗的突破者

圆锥角膜患者曾是眼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难题——进行性角膜变薄导致视力不可逆下降,终只能依赖角膜移植。李晶通过角膜交联术(CXL)改变了这一困境。她主刀的快速交联技术,通过核黄素激活与紫外光照射,显著增强角膜胶原纤维的联结强度,将患者5年内需角膜移植的概率从30降至8。

这一技术的成功依赖于严谨的适应症把控。李晶团队强调“黄金窗口期”干预:当角膜厚度>400μm时实施交联术,可限度延缓病变进展。一名25岁研究生病例印证了其价值——患者术前视力降至0.3,角膜曲率高达52D;经交联术后曲率稳定在45D,联合ICL植入视力提升至1.0。针对晚期患者,她还创新性提出“交联术-ICL植入”分期治疗方案,在确保角膜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视力重建,该方案已成为西北地区圆锥角膜诊疗的范本。

屈光手术的综合管理哲学

在李晶的手术理念中,“精准矫正”仅是起点,“终身视觉健康”才是目标。她尤为重视围手术期管理:针对干眼症患者,采用“OPT强脉冲光+睑板腺按摩”预处理,将泪膜破裂时间从3秒延长至9秒,为后续激光手术创造条件;针对高度近视者,结合眼底筛查排除视网膜变性风险,避免术后并发症。

这种系统思维延伸至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她参与构建的“3+1”防控体系(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视功能训练+季度监测),使8-15岁患者年近视增长控制在50度以内。她主导的术后视觉康复训练项目,通过调节灵敏度训练和对比敏感度提升,显著改善患者夜间驾驶眩光问题,三年随访数据显示相关不适感发生率低于5。

团队协作与行业引领

在西安四院屈光中心,李晶与刘建国、李勇等专家形成技术互补的“黄金三角”。刘建国擅长高度近视个性化方案设计,李勇精于“七维眼球定位”技术优化视觉质量,而李晶的圆锥角膜诊疗专长成为团队处理复杂病例的保障。这种协作模式使中心年手术量超5000例,成为西北地区少数能开展全飞秒、ICL、交联术等全术式的科室。

作为陕西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她还积极推动技术下沉。通过“屈光手术规范化培训”项目,为基层医院培养20余名专业医师;其团队开发的“角膜扩张性疾病筛查AI模型”,已在5家地市医院试点应用,早期识别出30余例潜在圆锥角膜患者。2025年,她参与制定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实践指南(陕西版)》,将交联术纳入屈光手术禁忌症管理规范,填补了区域标准空白。

李晶医生的临床实践,印证了现代屈光手术已从单纯的视力矫正转向“视觉质量优化+眼结构稳态维护”的综合模式。她在角膜交联术的应用、复杂病例管理及围手术期干预等方面的创新,不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更推动着区域眼视光诊疗标准的升级。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两大方向:其一,探索交联术的长期效果(>10年)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规律,为患者终身随访提供依据;其二,开发区域性近视进展模型,结合遗传与环境因素实现精准防控。正如李晶在学术报告中所呼吁的:“当激光已成为手中的‘雕刻刀’,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每一条光线都承载起守护光明的责任”。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这种以患者长期视觉健康为核心的探索,正是眼科医学具价值的航向。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