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眼科中心,一位深耕角膜病与白内障领域逾四十载的学者始终以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为双翼,推动着眼科诊疗边界的拓展。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及多项科技成果奖的人,盛敏杰教授的职业生涯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中国基层眼科医疗发展的缩影。他以精湛的“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技术改写患者命运,更以人工智能赋能基层筛查的先锋实践,让致盲性眼病防治的星火燎原至边疆社区。
角膜移植与白内障手术的革新者
盛敏杰的临床专长集中于角膜病与复杂白内障的联合诊疗。早年师从眼科专家郑一仁教授,他系统掌握了人工角膜及移植技术,并在实践中突破传统术式限制。其主导的《穿透性角膜移植与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系列研究,开创性地将角膜移植、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整合为一体化手术,显著降低患者多次手术的风险与经济负担。相关成果获1998年发明三等奖,成为国内复合性眼表重建的标志性临床路径。
针对严重眼表烧伤患者,他提出“带角膜缘板层角膜移植术”,通过保留角膜缘屏障功能,有效抑制术后移植排斥反应。这一术式被纳入《现代角膜移植学》专著,并在全国基层医院推广。近十年,盛敏杰团队累计完成角膜移植手术超2000例,其中复杂性联合手术占比达35,术后视觉功能恢复率提升至91,为传统单一手术效果的1.8倍。
人工智能赋能基层筛查的引领者
2017年,盛敏杰率市北医院眼科与AI企业Airdoc共建“沪上人工智能眼科应用示范基地”,开启社区致盲性眼病防控新模式。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筛查的痛点——二维眼底彩照对黄斑水肿(DME)漏诊率高的问题,他主导开发“眼底照相+OCT双模态AI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深度学习10万级影像数据,实现糖网分期的自动化判断,并将DME识别敏感度提升至91.3,特异性达97.46,为单一眼底照相模式的1.7倍。
这一技术被纳入上海市卫健委先进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并重构静安区分级诊疗体系:社区医生拍摄影像后,AI系统实时生成初诊报告,疑难病例通过云平台直转市北医院复核。项目实施以来累计筛查超3万人,糖网转诊准确率提高40,患者等候时间缩短80。2023年,该模式升级为“静安区北部医联体眼底病AI筛查与分级诊疗项目”,成为公共卫生服务实事工程,并推广至新疆巴楚县、云南文山市等8个援建地区。
科研教学与人才孵化的奠基者
作为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及上海市角膜病学组组长,盛敏杰构建“临床-转化-应用”三级科研体系。其团队承担工信部5G+医疗健康、市科委人工智能等项目15项,发表《晶状体囊袋内旋转切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等核心论文30余篇,主编《器官移植并发症及处理》等专著,形成从手术技巧到术后管理的系统性方法论。科研成果四次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OCT影像AI辅助糖网筛查平台”通过创新医疗器械初审。
在青年医师培养中,他创立“专科-社区双轨制”实践教学模式。2025年与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真实场景轮训、AI辅助诊断实操及月度研讨会,使学生直接参与社区糖网筛查全流程。近三年培养硕士生12名,带教社区医师超百人,团队眼科科研竞争力位列上海市区级医院。
公共卫生与边疆援建的践行者
盛敏杰将“早筛早治”理念嵌入公共卫生网络。依托静安北部医联体,他推动AI眼底筛查纳入区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家庭医生初筛-AI预警-三甲医院绿色转诊”防治链。该项目使社区糖网筛查覆盖率提升60,高危人群致盲率下降35,并入围“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技术援建是其社会贡献的另一维度。在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他捐赠AI诊断设备并培训当地医生,使边疆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筛查周期从半年压缩至1周。通过远程云平台,市北医院眼科年均完成跨省阅片4000余例,惠及中西部6省10万人口。“让技术跨越地域鸿沟”成为他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行动。
盛敏杰的学术生涯诠释了“技术普惠”与“生命尊严”的双重使命。从角膜移植手术的革新到AI筛查模式的构建,他以临床痛点为导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及性医疗服务,重塑了基层眼病防治的路径。其探索证明:人工智能与专科医疗的深度融合,可成为破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关键杠杆。
未来,眼科AI发展仍需突破多模态数据融合、罕见病识别精度提升等瓶颈。建议深化基因诊断与影像组学的协同研究,探索“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智能管理系统。盛敏杰团队的实践如同一粒火种,照亮了高质量眼科医疗通向社区与边疆的道路——这条路的方向,始终指向“万人眼底一张图”的理想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