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科普知识 >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陶医生以仁心医术照亮患者光明之路的感人故事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陶医生以仁心医术照亮患者光明之路的感人故事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整齐嚓茶 上传提供

发布: 250 评论



陶强医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培养的医学博士,其学术背景扎根于国内医学教育体系。博士期间,他系统接受了眼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双重训练,尤其在眼底病变和青光眼领域形成了深厚积淀。毕业后,他加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从住院医师逐步成长为骨干专家。2017年,陶强晋升为青光眼专业组主治医师,标志着其专业能力获得院内认可。值得注意的是,他兼具化视野——部分公开资料提及其早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参与学术交流(尽管主要执业经历集中于上海九院),这为其融合多元诊疗理念奠定了基础。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陶医生以仁心医术照亮患者光明之路的感人故事

在职业进阶过程中,陶强不仅精进临床技能,更注重知识体系更新。他持续追踪全球眼科技术前沿,将眼底光学相干成像(OCT)、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等新技术引入科室实践。这种"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成长路径,使其成为九院眼科中青年医生群体的中坚力量。

临床专长与技术创新

陶强的核心临床优势集中在对复杂眼底病和青光眼的综合诊疗。在眼底病领域,他擅长处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致盲性疾病,尤其注重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例如,针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他不仅采用常规抗VEGF药物注射,更结合患者全身状况调整联合疗法,显著降低复发率。对于青光眼患者,他熟练运用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工具精准分型,并依据病程阶段选择药物控制、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或微导管辅助的 Schlemm管成形术,大限度保留患者视功能。

手术技术创新是其另一突出贡献。陶强主导优化了"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操作流程,通过改良切口位置和灌注参数,将术后散光控制降低30,相关经验被纳入科室技术规范。他积极推动九院眼科参与"光盲计划"公益项目,牵头为偏远地区患者开展远程筛查,使超过200名农村青光眼患者在黄金窗口期获得手术干预。

科研探索与学术贡献

陶强的科研方向紧密围绕临床痛点。针对青光眼早期诊断难题,他主导建立了包含1600例患者的长期随访队列,通过分析房水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发现IL-8与TGF-β1的比值可作为视神经损伤进展的新预警指标,该成果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在治疗技术层面,他深度关注新型递药系统的转化潜力。2025年,其团队参与的合作研究证实:经聚赖氨酸修饰的神经(CataKNexo)可突破血视网膜屏障,靶向递送过氧化氢酶至视网膜外核层,显著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这项技术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的神经保护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学术推广方面,他推动建立了标准化眼内液检测流程。通过联合北京朝阳医院陶勇教授团队(国内眼内液研究机构),他参与制定的《眼内液病毒核酸检测专家共识》被纳入卫健技术推广库,使九院眼科的病原体检测阳性率从60提升至91。他还牵头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风险模型,整合基因位点(如SH3GLB2 rs146694895)与临床指标,使准确率达80.2,为早期干预提供了量化工具。

医学人文与患者关怀

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这一理念深刻体现在陶强的行医哲学中。面对老年青光眼患者,他创新设计"用药依从性三步法":通过可视化用药卡片、家属督导微信群和月度电话提醒,使患者漏药率下降45。对于儿童青光眼群体,他与社工团队合作开通版术前焦虑缓解手册,并引入VR眼镜模拟手术场景,有效降低患儿术中躁动发生率。

在医患沟通层面,陶强以"双时制问诊"著称:常规门诊保证每位患者15分钟交流,而复杂病例则预留专属时段深度沟通。一位曾接受他手术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感叹:"陶医生会用手绘模型解释裂孔位置,甚至标注光线进入眼睛后的折射路径——他让医学不再是黑箱。"这种将技术理性与共情能力融合的实践,使其连续三年位列九院"患者满意度十佳医生"。

眼科诊疗生态的构建者

陶强医生的价值不仅体现于个体医术的精湛,更在于其对眼科诊疗生态的系统性贡献。在临床层面,他推动青光眼-眼底病联合诊疗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在科研领域,他促进基因技术、AI模型与疗法的交叉应用;在人文关怀中,他重构以患者体验为核心的服务链条。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技术的突破,眼科将迎来更深层变革。陶强团队已开始探索视网膜类器官移植的可行性,并计划建立长三角疑难眼病多中心研究网络。正如他对年轻医生的寄语:"我们要做光明的守护者,更要做黑暗中的探路者——因为医学的使命,是让人看见希望本身。" 这一愿景,恰是上海九院眼科从技术高地迈向人文高原的精神航标。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