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在上海医疗体系中占据着独特地位,依托深厚的中医理论积淀与现代诊疗技术创新,形成了兼具传统特色与前沿优势的学科生态。以下从多个维度剖析上海中医眼科的核心竞争力:
百年流派,传承创新
范氏眼科作为海派中医眼科三大流派之一,自1927年由范香孙创立至今已历五代传承。其奠基人范新孚整合家学与夏应堂内科、陆瘦燕针灸精髓,提出“轮脏相关”理论,拓展传统五轮学说,形成“外治内调结合”的诊疗体系。该流派针对慢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疑难眼病创制特色方剂,如滋阴补肾片(双地首贞片)、活血养荣片等,显著改善黄斑变性及早期白内障。
龙华医院作为范氏学术核心基地,设立“范氏眼科特色门诊”及“邹菊生名老中医工作室”,系统整理百年医案并开展现代药理研究。团队出版《中医眼科学》《龙华名医邹菊生学术经验集》等专著,推动学术体系化;同时联合全国中医眼科医联体制定《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指南》《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诊疗指南》等标准化方案,实现传统经验的现代转化。
特色制剂与技术创新
上海中医眼科机构自主研发多种特色制剂,如龙华医院的秦皮滴眼液(抗炎明目)、祛障灵滴眼液(延缓白内障进展),以及双地首贞片(原名滋阴补肾片,用于黄斑变性及干眼症)。这些制剂源于经典验方,经循证医学验证,成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病种(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推荐疗法。
诊疗设备融合中西优势。龙华医院配备OCTA血管成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设备,结合中医望诊理论深化眼部微观辨证;同步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现代手术,并辅以中药熏洗、耳穴压丸、针灸等中医技术提升术后康复效果。曙光医院东院作为沪上引进超声乳化技术的机构,创新屈光性白内障个性化治疗方案,显著提升复杂病例疗效。
专科建设与学科辐射
上海中医眼科依托高校附属医院构建高水平平台。龙华医院眼科获评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委会主委单位,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教学及紧缺人才培训,近五年主持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同步入选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在恶性肿瘤相关眼病、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形成跨学科协作网络。
科室建设突出专病精细化。龙华医院设立干眼专病、免疫性眼病多学科门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视疲劳及干眼专科、屈光斜视专科,并承担虹口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导工作。这种“专科化+区域协作”模式使中医眼科学术资源深度融入公共卫生体系。
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
上海中医眼科践行“中医,西医并重”策略。以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其眼科同时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青光眼手术与中药离子导入、穴位注射疗法,针对视神经萎缩(青盲)、眼底出血(暴盲)等应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提升疗效。该模式被纳入全国中医眼科医联体常务理事单位标准,并在2024年学术年会推广。
临床研究聚焦优势病种转化。龙华医院对葡萄膜炎采用中药联合针灸调节免疫,降低复发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开发“化瘀散结方”延缓眼底微血管病变。曙光医院东院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实,中药辅助玻璃体术后可加速视力恢复,相关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未来发展与挑战
人才梯队建设亟待加强。当前上海中医眼科高级职称占比不足30(龙华医院9/12),且面临传承人培养周期长的瓶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2025年招聘计划强调“引进具备中西医双背景的博士人才”,并放宽高级职称年龄限制至40岁,以优化人才结构。
科研转化与化是重点方向。需深化范氏方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如滋阴补肾片抗视网膜凋亡通路),并探索针灸疗法在干眼症神经调控中的效应。同时借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捷克、马耳他等),推广中医眼科学术标准,响应“一带一路”中医药化战略。
> 小结:上海中医眼科的竞争力源于三大支柱——
> 百年流派底蕴(如范氏眼科学术体系)、
> 中西技术融合(传统验方+现代手术及设备)、
> 创新诊疗生态(专病门诊-区域筛查-产学研转化)。
> 未来需通过青年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研究,进一步强化在疑难眼病防治领域的引领地位。此举不仅关乎学科发展,更为全球眼健康挑战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