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眼科,扎根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二十余载,已成为沪上眼病诊疗版图中的重要支点。作为上海开埠后所西医医院的分支,仁济东院不仅继承了百年仁济“仁术济世”的基因,更以创新技术为驱动,在复杂白内障手术、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难治性斜视矫正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这里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授予权学科和上海市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是上海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牵头单位,年门急诊量超11万人次,年手术量突破3600例,以精密技术与人文关怀守护着城市的光明视界。
技术优势与特色诊疗
仁济东院眼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前沿技术平台与复杂病例处置能力。科室配备价值千万的Constellation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一体机,支持每分钟5000转的超高切割速率,匹配23G、25G及新的25G plus微创玻切系统,可精准控制眼内压和开合比,显著降低手术创伤。该平台集成氙灯照明与眼内激光功能,使医生能在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等眼底手术中实现精细化操作,缩短患者康复周期。
白内障诊疗更体现“精准医疗”理念。科室常规开展10分钟内完成的微创超声乳化手术,覆盖从婴幼儿到百岁老人的全年龄段患者,且无需注射与缝合。针对多重合征患者,2025年柯团队成功实施全视觉散光矫正型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为一位同时患700度近视、200度散光、老花及白内障的患者一次性解决四大视觉障碍,术后远、中、近视力分别达1.2、1.0和1.0,标志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进入“一术多效”时代。
专家团队与亚专科建设
科室拥有40余名高学历医护团队,其中9名高级职称专家形成多学科协作梯队。学科带头人柳林教授担任科主任及博导,擅长白内障与眼底病微创手术;李劲副院长领衔泪道疾病亚专科,在复杂性泪小管断裂修复及微创鼻腔泪囊吻合术方面形成全国影响力,吸引异地患者慕名求诊;沈洁副教授作为上海斜弱视学组副组长,创新性整合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与斜视手术,提升难治性斜视疗效。
亚专科细分覆盖十大方向:以尹海涛、戴怡康为代表的青光眼白内障组;余梓逵、王若冰主导的眼底病组;陈苹领衔的干眼及眼表疾病组;以及泪道病、屈光手术、小儿视光等特色组。专科门诊设置精细化,如“近视专病门诊”针对青少年推出角膜塑形镜与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方案,对潜在圆锥角膜患者实施早期干预;而“复杂斜视联合门诊”则为跨区域患者提供戴镜矫正、三棱镜适配及手术一体化方案。
科研创新与学术引领
仁济眼科的科研引擎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聚焦“临床需求导向型转化”。在科研项目层面,连续四年经费破亿,承担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方向涵盖人工晶体光学设计、微创手术器械研发及神经眼科机制。2023年上海市医学科研竞争力报告显示,仁济医院在市级医院科研投入与产出指标中位列方阵,药剂学等学科成果转化量持续。
学术品牌建设通过高端平台辐射全国。科室每年主办“仁济眼科高峰论坛”,2021年会议设立神经眼科葡萄膜炎、前后节联合手术等八大板块,吸引百余名学者参与。范先群院士、孙兴怀教授等学界出席时强调,仁济已形成“临床技术孵化—学术成果转化—行业标准输出”的闭环生态。近年科室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彰显社会对医教研协同模式的认可。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作为浦东三甲医院眼科,仁济东院深度响应区域医疗需求。针对浦东高发眼外伤特点,科室建立24小时急救绿色通道,2000年完成浦东首例角膜移植,目前年均处理车祸致眼球破裂伤、外伤性白内障等急症超500例。泪道外伤修复技术覆盖急性期至陈旧期各阶段,内窥镜激光泪囊造口术避免面部疤痕,成为职业人群优选方案。
在公共卫生领域,科室承担上海市残疾鉴定、青少年近视防控等职能。依托“仁济眼科临床新技术”板块,将网络弱视训练、角膜塑形镜验配等适宜技术下沉社区。2025年启动的安徽医院合作项目,通过远程医疗联通沪皖两地眼科资源,探索分级诊疗新路径。
从浦东首例角膜移植到全视觉三焦点晶体植入,仁济东院眼科的二十五年发展史,是一部“技术破壁”与“人文关怀”交织的创新史诗。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三大支柱:以Constellation超乳玻切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赋能复杂手术;以亚专科化梯队实现精准诊疗;以交大医学院研究所为基石的产学研转化链。未来需进一步突破两大瓶颈:一是提升专利转化率,借鉴东方医院单项转化6000万元的经验优化布局;二是拓展长三角医疗协作网,将“仁济标准”通过安徽医院等项目辐射更广阔人群。当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在此持续交融,这家黄浦江畔的眼科高地,终将让每一双寻求光明的眼睛看见生命的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