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瑞金医院眼科中心——这座以激光技术为基石、医疗质量为特色的视觉健康堡垒中,徐金枝医师的名字与“精准”和“温度”紧密相连。作为拥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核心骨干,她既是前沿技术的践行者,也是患者视界重塑的守护者。在瑞金眼科“以专家团队为专业特色”的框架下,徐金枝以眼底疾病与激光治疗为专长,尤其在糖网病变、视网膜裂孔等复杂病症的诊疗中,将严谨的科学精神与个性化关怀融为一体,成为患者眼中“值得托付的光明使者”。
临床专长:眼底病的精准介入
徐金枝深耕眼底疾病的微创诊疗领域,其技术特色与瑞金眼科“以激光为技术特色”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她擅长运用多波长激光、玻璃体切割术等技术处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等重症,尤其注重“治未病”。针对早期视网膜裂孔患者,她倡导“早筛早干预”策略,通过精准激光光凝封闭裂孔,避免病变进展至脱离阶段。这一理念与科室周颖明副主任医师的临床观察一致——周颖明在患者咨询中强调,视网膜裂孔引发的闪光感“可能是小火花状或片状”,需及时鉴别干预,徐金枝的实践正是这一理论的落地。
在复杂病例处理中,她展现了跨学科协作能力。例如,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青光眼患者,她与钟一声主任等专家协作,综合评估使用与眼压升高的关联性,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这种协作模式呼应了瑞金医院“以医疗质量管理为服务特色”的宗旨,也为多系统疾病合并眼症的患者提供了诊疗范本。
科研创新:链接基础与临床的探索
徐金枝的科研方向聚焦于眼底病病理机制与微创治疗优化。她参与瑞金医院“临床博士后”培养项目,结合医院“科技发展处”推动的科研资源,深入探索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通路。其团队发现炎症因子IL-6在糖网病变进程中的级联放大效应,相关成果发表于眼科期刊,为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她亦致力于手术技术的标准化革新。通过分析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压波动对视神经的影响,她提出“分阶稳压”操作法,显著降低术后高眼压风险。该成果获上海市卫健委科研课题支持,并纳入瑞金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作为规培导师,她强调“科研反哺临床”,引导年轻医生在激光参数优化、生物材料应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培养出多名获“邝傅计划”资助的学术新锐。
患者关怀:从技术到温度的医疗实践
“解释病情时,徐医生总会画一张眼底示意图”——这是患者对她“可视化沟通”的共同记忆。面对高龄患者的黄斑变性,她以通俗语言解析光动力疗法原理,同时设计大字版用药指南;针对年轻近视手术焦虑者,她结合角膜地形图数据对比全飞秒与ICL术式差异,用客观数据缓解决策压力。这种“因人施教”的模式,是瑞金眼科“提供全面眼科的咨询、诊断和治疗、康复服务”理念的缩影。
她亦积极参与公益行动。2025年“五一”期间,她加入瑞金医院援藏医疗队,在海拔3700米的琼结县开展白内障筛查。面对高原紫外线强、糖尿病患者多的特点,她制定简易版糖网筛查流程,培训当地医生使用手持式眼底相机,将“光明火种”留驻雪域。此次义诊中,她主导的368例检查共筛出17例亟待手术的重症患者,体现“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医师担当。
团队协作:学科发展中的共进力量
作为眼底病亚专科的核心成员,徐金枝在瑞金眼科的学科网络中扮演关键“链接者”。她与王玲主任在青光眼-眼底病交叉领域合作发表《继发性青光眼微创手术预后评估体系》,建立以房角镜联合OCT的术前评估标准;与廖华萍副主任共同优化“24小时眼压监测”流程,解决患者“多次往返医院”的痛点,该方案已成为上海多家医院参照的范本。
在科室管理中,她推动“精细化亚专科分诊”改革。针对视网膜脱落患者,她设计“首诊-专诊-随访”三级路径:由主治医师初筛,眼底组专家接诊(程瑜、徐建敏等均参与该分组),术后由专职护士跟踪裂孔闭合情况。这一模式使急诊手术响应时间缩短40,复诊依从性提升至93,彰显团队协作对医疗效能的倍增效应。
以光为引,向新而行
徐金枝的从医之路,折射出瑞金眼科“技术-人文-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哲学。她以眼底微创技术为刃,以患者需求为本,以科研探索为翼,在守护视觉健康的征途中践行着“改善人们视觉质量”的科室使命。未来,随着基因疗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眼科的渗透,她的研究视野将进一步拓展——如探索AI糖网筛查系统在社区的应用可行性,或参与跨院区“疑难眼病云会诊平台”建设。而无论技术如何演进,“让每一双眼睛都被温柔以待”的初心,将始终是她医疗人生的底色。
> 光明所系,心手相承;方寸眼底,可见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