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创立于1948年,由被誉为“东方一只眼”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奠基人赵东生教授创立。七十余年来,科室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疾病等领域跻身先进水平,累计治愈率从近乎零提升至90以上。其手术技术体系覆盖了从传统眼底病到现代精准医疗的全链条,包括中国首例玻璃体切割手术、国产眼内气体应用等里程碑式突破,奠定了科室在国内眼科领域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科室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健康需求,构建了多维诊疗体系。针对老年患者,首创糖尿病眼病融合病房,由眼科与内分泌科共管共治,实现血糖管理与眼底手术一站式诊疗,将平均住院日缩短60、费用降低50。面向青少年近视高发问题,学科带头人许迅教授团队建立全市屈光发育档案,通过户外运动干预等循证医学方案为近视防控策略提供关键支撑。
创新前沿与技术突破
作为眼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全国仅两家),该科室率先引领基因治疗革命。2021年,孙晓东教授团队完成中国首例先天性黑矇未成年人基因治疗手术,使11岁失明患者重获夜视能力。2025年5月,团队再度实现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细胞疗法IGT001的临床给药,通过人源光感细胞协同生物材料移植,为广谱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该疗法采用微创玻璃体腔注射,临床前研究证实可提升视锥细胞40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在诊疗模式创新上,科室开发了基于多模影像的精准诊疗平台。樊莹主任团队通过人工智能分析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特征,实现个性化手术规划;张妍主任则将全飞秒激光手术误差控制在微米级,年完成屈光手术超3000例。2023年成立的全国眼科罕见病诊治中心,更整合基因测序与细胞治疗技术,针对遗传性眼病开发靶向疗法,目前已有5项创新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精英团队与专科布局
科室拥有8大亚专科和200余名医护人员,形成老中青三代衔接的梯队。专家如唐敏主任(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手术专家)开创微创青光眼术式,年手术量逾千台;陈雪莉副主任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动青光眼遗传机制研究;青年骨干如卢一博士获“中国屈光科普人才认证”,在近视防控技术转化方面表现突出。团队中博士占比超80,45岁以下成员均具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研修经历。
为优化服务可及性,科室2025年起增设周六全天专家门诊,涵盖青光眼、屈光手术、小儿斜视等专病方向。刘潇骁主治医师开展儿童斜视微创矫正技术,术后复发率低于5;南炜瑾博士团队提供青少年近视防控个性化方案,角膜塑形镜验配精准度达98。科室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共建社区筛查网络,年培训基层医生300人次,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筛率提升25。
社会责任与光明使命
“胸怀祖国,守护光明”是科室的文化基因。自1977年张皙教授援黔开始,团队持续向西部输送技术力量:黄建南在新疆建立眼底病诊疗中心,富名水在云南德宏州完成首例高原地区角膜移植。2017年至今,科室每年派驻高年资医师赴西藏日喀则人民医院,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土团队,使藏区复杂白内障手术自主实施率从18提升至90。
在科研公益化方面,团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普惠医疗。孙晓东教授主导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免费为32名遗传性眼病患儿实施手术;朱睿玲团队开发的近视防控小程序覆盖上海200所中小学,惠及10万名学生。科室党支部更组织“光明行”志愿队,深入社区开展老年黄斑变性筛查,累计服务5.7万人次,使致盲风险降低40。
未来方向:挑战与机遇
面对人口老龄化与近视低龄化趋势,科室聚焦两大战略方向:一是突破老年退行性眼病治疗瓶颈。IGT001细胞疗法的人体试验(FIH)已启动剂量递增研究,计划三年内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目标实现“单次治疗终身缓解”,替代现有每月注射的抗VEGF疗法。二是构建全域眼健康管理体系。依托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平台,研发眼病AI风险预警模型,探索社区筛查-医院诊疗-家庭监测的三级网络。
创新转化仍需攻克核心难题。基因治疗的高成本限制可及性,团队正联合InGel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本土化生产工艺,目标将治疗费用降低70。科室通过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项目(2025)招募交叉学科人才,重点强化生物材料与微创器械研发能力。正如孙晓东教授所言:“从治愈单一患者到消除群体盲患,我们需要让实验室的星光汇成普照大地朝阳”——这份愿景,正是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团队践行光明使命的永恒坐标。
> 诊室里的显微镊挽留后的光感,
> 科研台的基因链编织重明的密码,
> 七十载薪火在柳叶刀尖传递,
> 把东方的晨曦,播向雪域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