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保障体系
上海将眼健康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形成了以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政策框架。针对白内障这一致盲性眼病,上海对低保人群及70岁以上因经济原因无力承担手术费用的老人实施免费手术政策,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交《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对象审批表》,经审核后于定点医院接受治疗。上海市公惠医院作为“白内障复明工程”定点机构,连续十余年对符合手术指征的上海居民实行“手术+单焦点人工晶体”医保自费部分全额免费政策,累计惠及3000余名患者。
在儿童眼健康领域,上海于2025年启动“低龄儿童近视监测与干预服务项目”,为3-6岁近视或近视前期儿童提供每半年一次的免费全面眼科检查,家长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大眼仔随访志”报名参与。该项目依托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的技术体系,结合AI技术及科学用眼指导,助力近视防控关口前移。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较2023年下降1.5个百分点,印证了政策干预的有效性。
多元服务网络
上海构建了覆盖公立医院、专科机构及社区的三级免费筛查网络。公立医院是核心力量,如上海市公惠医院设立专职接待团队和专线电话(转822/826),简化免费手术申请流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则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为慢性眼病患者提供免费基础筛查与个性化干预方案。
专科眼科机构通过公益项目延伸服务触角。上海新视界中兴眼科医院设立公益便民服务站,每周一、三、五上午开放免费血压、血糖检测,同步开展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宣导;上海普瑞眼科医院坚持深入社区,累计开展公益眼健康普查数千场,覆盖近百万人次,并为贫困患者提供手术费用援助。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枢纽,承担政策初审、转诊及科普职能。居民可在此提交免费手术申请材料,获取《眼健康手册》,并参与定期组织的专家义诊。
特殊群体关怀
老年群体是免费服务的重点对象。除白内障手术政策外,上海依托二级医院与社区联动,为50岁以上人群提供年度眼健康筛查。上海和平眼科医院、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等机构针对老年高发的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疾病,开展专项义诊与早期干预。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强调:“年龄相关性眼病已成为主要致盲因素,早筛早治可避免70的老年视力损害”,印证了上海模式的科学性。
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享有系统化防控支持。“低龄儿童近视监测项目”通过半年期跟踪建立视力档案,结合行为与环境指导降低近视发生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许迅指出:“近视预防需贯穿学龄前至成人阶段,上海正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链”。针对弱势群体,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出专项计划,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普瑞眼科医院为贫困儿童提供斜视、弱视免费矫正手术。
社会力量协同
慈善组织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扩大服务覆盖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普瑞眼科医院等机构,累计为1.5万余人提供手术费用援助,总额超1200万元;盈健医疗等社会资本通过“耀眼行动”等项目补充资源,惠及低收入群体。这种“兜底+社会补充”的模式,形成了多层次保障网。
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可及性。上海推出“智慧明眸精灵”AI咨询平台,实时解答护眼问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机构研发的远程筛查系统,支持社区医生上传影像数据并获得三级医院诊断支持。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在《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中肯定:“上海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为全国普惠性眼健康服务体系提供范本”。
上海的眼科免费检查服务体系以政策为根基、多元机构为支柱、重点人群为导向、社会协同为动能,彰显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未来需在三方面持续优化:
1. 服务下沉:强化社区筛查设备与人员配置,提升基层首诊能力;
2. 人群拓展: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代谢性眼病纳入免费筛查范畴;
3. 数据联动:打通医疗机构间信息壁垒,构建全市眼健康电子档案。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全民眼健康”愿景,上海的实践不仅守护了本地市民的视觉质量,更为全球眼健康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