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问题已成为影响安徽居民视觉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尤其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面对这一挑战,安徽省三甲医院凭借其综合医疗实力、先进技术设备及多学科协作优势,构建起集预防、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于一体的近视防控体系。从精准矫正手术到中西医结合干预,从临床技术创新到基层医疗下沉,这些医院不仅为患者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更推动着区域性近视防治模式的革新。
一、技术设备前沿化
手术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是安徽三甲医院的核心优势。安医大一附院、二附院等公立三甲医院已全面开展全飞秒激光(SMILE)、半飞秒(FS-LASIK)、晶体植入术(ICL)等主流术式,并针对复杂病例引入个性化方案。例如,安医大二附院在省内率先开展“绿飞秒激光”“个性化全激光”等精准矫正技术,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切削,显著降低散光、高阶像差等术后风险。
设备更新与同步进一步保障了手术安全。中科大附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机构配备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眼前后节OCT、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等设备,实现术前评估数据化、术中操作精准化、术后随访系统化。如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屈光中心依托智能脉冲技术(SMART)辅助角膜切削,提升薄角膜患者的手术适应性,体现了技术普惠性。
二、诊疗服务个性化
分层诊疗体系的构建适应了不同患者需求。三甲医院针对儿童青少年设立“近视防控专科”,如合肥市二院视光中心提供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视功能训练等非手术干预;成人患者则可选择激光手术或晶体植入,其中安医大二附院根据职业特性(如运动员、军人)优先推荐抗冲击性更强的全飞秒手术。
多学科协作模式突破单一矫正局限。安徽省中医院作为省内大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基地,将中医针灸、中药熏蒸与西医矫正技术结合,改善术后干眼症及视疲劳。安医大二附院则依托青光眼CLASS手术技术(二氧化碳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术),为合并青光眼的近视患者提供微创联合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风险。
三、质量保障体系化
人才梯队建设是医疗质量的根基。安徽三甲医院眼科普遍形成“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的复合型团队,如安医大二附院眼科作为硕博士生培训基地,团队承担区域性眼病救治及技术攻关;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拥有7名硕博学历医师,并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建立医联体,通过专家驻点提升基层能力。
标准化流程与质控管理降低手术风险。从严格的术前筛查(如暗瞳直径、角膜厚度评估)到术后干眼康复跟踪,三甲医院建立全周期管理路径。典型案例显示,福建某大学生因暗瞳过大(7.9mm)未获充分评估导致术后眩光,凸显规范化评估的重要性。安徽三甲医院通过JCI认证(如安医大二附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资质(如安庆市一院),确保流程符合标准。
四、挑战与优化方向
城乡矫正率差异仍是突出短板。2019年安徽省近视小学生戴镜率仅25.19,其中城区(27.82)显著高于郊县(22.51),且农村地区足矫率不足50。反映基层验配服务不足及家长认知缺失,“重治轻防”现象亟待扭转。
手术适应证管理需持续强化。专家强调,近视手术属“非必需手术”,需避免盲目跟风。北京同仁医院翟长斌指出,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手术预期及潜在风险(如干眼、夜间眩光)。安徽部分医院已增设心理评估环节,筛查焦虑倾向患者,减少身心交互作用导致的术后不适。
五、未来发展趋势
跨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深化将推动资源共享。例如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与上海九院、中科大附一院的合作模式,通过专家巡回手术、远程会诊提升区域均质化水平。未来需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屈光手术能力,缩小城乡差距。
基因筛查与人工智能应用是前沿研究方向。安徽多家三甲医院正探索近视易感基因检测在儿童防控中的应用,结合AI算法近视进展速度,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虚拟现实视觉训练、智能化术后随访系统等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可及性。
安徽省三甲医院在近视防治领域已形成“技术-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于手术技术创新,更在于对医疗公平性与规范化的持续追求。未来需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强化基层近视防控网络,提升农村儿童戴镜率及足矫率;二是完善手术适应证多维度评估体系,规避过度医疗风险;三是深化跨学科融合,将中医调理、心理干预、智能监测纳入全周期健康管理。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治已病”向“防未病”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