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医疗高地上,眼科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前沿。面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遗传性角膜疾病、复杂性眼外伤等顽固性眼疾,一支由院士领衔、多学科协作的专家团队正以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为双翼,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他们不仅重塑了疑难眼病的救治范式,更通过“一带一路”眼健康联盟等化平台,将中国方案推向世界舞台。
多学科协作模式
打破专科壁垒的整合诊疗成为上海眼科应对疑难杂症的核心策略。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例,其眼科构建了神经眼科、葡萄膜炎多学科团队(MDT),整合眼科、内分泌科、神经科资源,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等全身性疾病相关眼病提供系统化诊疗。该团队在袁非、戴锦晖等学科带头人领导下,年完成数千例复杂手术,其中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黄斑劈裂玻切手术等技术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则聚焦畸形与创伤修复,朱惠敏团队在眼睑闭合不全、眶骨畸形等领域开创显微外科技术,结合3D打印植入体,使严重眼外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率提升40。而上海市中医医院以陆萍、朱炜敏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团队,通过中药干预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病变进程,其“益气化瘀法”被纳入上海市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技术创新与转化
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的深度耦合驱动了治疗手段的革新。上海市人民医院张妍团队开发的“BMP4温敏凝胶”突破角膜药物递送瓶颈,该凝胶通过修复角膜上皮顶端连接复合体(AJCs),显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生物利用率较传统滴眼液提高5倍,为角膜移植失败高风险患者提供新选择。
九院苏文如团队则从表观遗传学角度破解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通过CDK6/ID2轴促进致病性Th17细胞分化,据此研发的靶向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使炎症因子水平下降70,为替代疗法带来希望。在手术领域,爱尔眼科上海区副总院长李文生将27G微创玻切技术应用于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联合自体视网膜移植使解剖复位率达95以上;专家胡运韬设计的“视网膜静脉微穿刺装置”实现微米级精准注药,挽救终末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视力。
人才培养体系
青年医师的阶梯式培育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上海依托复旦大学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交大医学院眼科中心等平台,构建“临床-科研双轨制”培养路径。戴锦晖教授团队通过“飞秒白内障手术模拟训练系统”实现青年医师的零风险技能提升,其制定的《复杂屈光性晶体手术标准化流程》被纳入规培教材。
“一带一路”眼健康联盟(BROAD)则打造化孵化平台,由范先群院士牵头设立“4C策略”,其中“青年医师培养计划”通过中美联合显微手术培训营、亚太葡萄膜炎基金项目,累计为沿线输送300余名骨干医师。2025年论坛数据显示,中国眼科青年学者在ARVO等会议的发言量较5年前增长3倍。
公益服务与化
分级诊疗与健康扶贫是普惠医疗的关键实践。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朱剑锋团队开发AI眼底筛查系统,在社区完成10万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筛,高危患者转诊至三甲医院的确诊符合率达92,使致盲率下降34。爱尔眼科上海医院联合残联发起“沪滇光明行”,胡运韬教授带队深入云南怒江州,为少数民族地区完成免费复杂性白内障手术逾800例。
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技术全球化。李文生团队参与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基因治疗”项目获重大专项支持,其AAV载体设计专利已授权美国生物企业;范先群院士推动的BROAD联盟覆盖25国93家机构,其多中心临床试验“甲状腺眼病靶向药物研究”进入III期阶段,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挑战与未来方向
上海眼科专家通过整合诊疗、技术创新与协作,将疑难眼病的救治从“不可治”转向“精准治”。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罕见眼病诊疗网络缺失仍是核心挑战。未来需着力于三方面:
1. 基层能力强化:推广“5G远程手术指导平台”,实现复杂手术下沉区县医院;
2. 罕见病攻关:建立华东遗传性眼病基因库,开发CRISPR-Cas9原位修复技术;
3. 全球协作深化:依托BROAD联盟搭建跨国疑难病例会诊中心,输出中医眼科学标准体系。
眼健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上海眼科专家正以科技创新为炬,点亮更多疑难眼病患者重见光明的希望之路——这不仅关乎医学突破,更是对人类生命尊严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