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医疗版图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作为临床重点专科,以其近八十载的精研深耕,持续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患者点亮光明之路。自1949年创立以来,该科室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底病、青光眼诊疗及激光技术为特色,年均承载90,000人次门诊量与超5,000台手术,近年更依托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技术引进,在高度近视矫治、眼底病靶向治疗等领域树立行业标杆,彰显“精业济世”的学科担当。
历史传承与专科特色
瑞金医院眼科的演进映射中国眼科医学的发展脉络。1949年建科初期即聚焦疑难眼病诊疗,逐步形成以“眼底病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核心的技术体系。2010年后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三期建设单位),并牵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与视觉科学研究所眼底病与激光治疗分中心,奠定科研临床双向驱动的格局。
科室以四大专科方向为支柱: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心采用微创玻切技术,显著缩短患者康复周期;青光眼专科配备动态眼压监测及视野分析系统,实现早筛精准干预;激光治疗中心覆盖屈光矫正(全飞秒、ICL植入)、眼底光凝及PDT光动力疗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泪道微创等手术亦形成技术互补。2025年数据显示,其眼底病及高度近视手术占比达年手术量45,技术复杂度居国内前列。
技术革新与设备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瑞金眼科近年重点布局三大技术平台:其一,激光手术矩阵——引进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系统、鹰视EX500准分子平台,支撑个性化近视矫正(含1950度超高度近视);其二,显微手术体系——配备27G微创玻切机、OCT导航显微镜,实现视网膜手术切口≤0.4mm;其三,智能诊断网络——整合广角眼底成像、微视野计及AI辅助诊断系统,构建眼病早筛模型。
技术创新直接赋能临床突破。针对角膜薄、超高度近视患者,科室开发ICL晶体植入联合角膜塑形技术,术后裸眼视力≥1.0者占比91.3;在眼底病领域,抗VEGF药物玻璃体注射联合靶向激光疗法,使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力改善率提升至67(对照传统疗法42)。患者随访数据证实,其青光眼术式改良使五年控制率突破89。
人才架构与团队协作
科室现有高级职称专家16人(含博导5人),形成以学科带头人沈玺教授为核心的阶梯式团队。沈玺教授领衔的眼底病组发表SCI论文280余篇,获科技进步奖2项;廉井财教授在屈光手术领域首创“角膜地形图引导激光切削”技术,手术量逾3万例;王玲、谢冰等专家在青光眼、白内障领域亦享有盛誉。
团队建设强调“医教研”协同。每周举办跨学科病例讨论会,联合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共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疾病;建立青年医师海外研修计划,与美国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培养技术骨干。2025年团队获上海市科委“计算生物学”项目资助,开展眼底病AI诊断算法开发。
科研转化与教学体系
基础研究聚焦致盲机制与干预靶点,近三年承担项目53项,涵盖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在《Gut》《Journal of Hepatology》等期刊发表成果,揭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免疫调控通路,为神经保护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
教学体系覆盖本科至博士后培养。作为交大医学院博士点,年招收博士后2-3名(2025年调剂复试涉及眼科研究方向);临床培训首创“显微手术技能五阶考核法”,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与瑞金海南医院共建实训基地,年培训基层医师超200人次,推动眼底病诊疗技术下沉。
公益服务与区域辐射
社会责任维度,科室践行三重公益路径:一是援建帮扶——赴云南、西藏开展白内障复明行动,年完成免费手术300例;二是科普网络——在线直播义诊覆盖超337万人次,发布《近视防控手册》等97篇科普图文;三是慈善援助——设立“视网膜病变救助基金”,资助低收入患者47名。
区域协同方面,依托瑞金医院海南分院(区域医疗中心),落地特许药械44项,为内地患者提供前沿疗法。2025年启动“长三角眼底病筛查计划”,通过5G远程阅片平台服务基层社区,目标三年覆盖10万高危人群。
瑞金医院眼科的成就彰显于临床、科研、社会服务三维度:在技术上,其微创手术平台与精准激光治疗重塑了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后标准;在学术上,眼底病机制研究与AI诊断算法开发引领行业创新方向;在责任践行上,基层帮扶与公益基金切实缓解“因病致盲”的社会痛点。
未来需着力突破两大瓶颈:其一,深化跨学科融合(如基因治疗与眼底病),探索CRISPR-Cas9技术在遗传性眼病中的应用;其二,扩大真实世界数据研究(RWS),联合海南分院加速新药械临床转化。正如沈玺教授所言:“光明守护需兼怀匠心与仁心”——唯有持续推动技术普惠与学术攻坚,方能为“健康中国2030”书写更辉煌的“光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