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自古名医辈出,中医眼科底蕴深厚。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问题,扬州多家中医机构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视防控体系。从历史悠久的公立中医院到技术前沿的专科机构,扬州的中医眼科不仅承载着“治未病”的理念,更在近视防治领域探索出一条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光明之路,为万千家庭点亮了清晰视界的希望之光。
扬州中医眼科机构格局
扬州中医眼科呈现“公立引领、专科补充”的多元化格局。扬州市中医院作为核心力量,是全国中医眼科常务理事单位及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联盟成员,其眼科创建于1978年,拥有3名高级职称专家及硕博团队,在省内中医眼科领域处于地位。该院将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视光学结合,开发出系统化的近视防控方案,近年更获评江苏省慈善奖等多项荣誉。
民营机构则侧重技术前沿应用。扬州爱尔眼科依托集团资源,引进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等先进设备,开展近视手术与中医防控结合服务;明康眼科作为二级专科医院,设立小儿眼科与屈光手术专科,构建了覆盖中西医的近视干预链条。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市人民医院等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亦提供中医眼病诊疗服务,形成多层次协同网络。
特色技术体系:五位一体疗法
扬州市中医院创新提出“五位一体”综合疗法,核心是通过多模态中医干预改善眼周微循环与调节功能。该疗法首先采用超声治疗仪刺激眼周穴位,缓解睫状肌痉挛;第二步以王不留行子实施耳穴埋籽,选取眼、肝、肾等反射区调节全身气血;第三步结合中药膏方按摩眼周与颈部穴位,促进眼部血流;第四步针灸睛明、攒竹等关键穴位,直接疏通眼部经络;后以揿针埋于皮下持续刺激,巩固疗效。
这一体系融合了中医“治标固本”的理念。从现代医学看,超声波改善微循环、耳穴调节神经反射、针灸缓解肌肉紧张的多重机制共同作用,可显著改善调节滞后问题。临床实践表明,该方案对近视前期及低度近视防控效果显著,且能延缓屈光度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指南》亦认证了揿针、耳穴压豆等技术对眼疲劳和视力改善的科学性。
专家团队与科研支撑
学科带头人曹建峰主任是这一领域的者。作为省中西医结合眼科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他深耕眼科20余年,主持多项近视相关科研,获扬州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并拥有泪道置管等3项专利。其团队提出“睫状肌痉挛-气血失和”的近视中医病机理论,认为先天禀赋不足与用眼过耗导致气血不能上荣目窍,需通过补肝益肾、益气活络综合干预。
科研转化成效显著。团队将中药熏蒸改良为“雾-熏-熨”三法合一疗法,选用疏肝明目方剂配合冰片增强渗透,经临床验证可加速眼周新陈代谢。在浦东新区中医药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中,此类技术被纳入“中医药适宜技术遴选推广机制”,成为区域标准化推广项目。团队还与社区联动开展青少年视力筛查数据库建设,为辨证方案个性化提供数据支撑。
社区防控与未病先防
扬州中医机构将防控阵线前移至社区。扬州市中医院临床党支部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科普讲座,2022年以来已覆盖桃园社区等数十个片区。讲座不仅解析近视成因,更推广中医食疗方(如枸杞菊花茶)、经络操及“20-20-20”用眼法则,强调“户外阳光下每天2小时”对补充阳气的重要性。
针对家长认知盲区,专家团队特别编写《弱视近视中医防治手册》。其中指出:弱视被中医归为“视瞻昏渺”,8岁前干预效果;而近视防控需抓“3岁关键期、6岁敏感期”,通过定期检查远视储备量及时干预。此类知识普及使家长意识到“视力1.0≠无隐患”,早期筛查比例提升35。
总结与未来方向
扬州中医眼科以“五位一体”疗法为核心,构建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防控网络,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精髓。其价值在于:以多技术协同取代单一干预,以个性化辨证替代标准化方案,以气血调和理念补充视功能训练,为近视防控提供了新范式。
未来需突破三重瓶颈:一是深化技术标准化,如建立揿针操作参数与穴位配伍规范;二是加强中西医设备融合,如将OCT检测的黄斑区厚度变化纳入中医证型评价体系;三是扩大基层覆盖,参考浦东新区“中医全科诊疗服务新模式”,推动社区医生掌握基础中医眼保健技能。正如曹建峰团队所倡导——“让每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始终清晰而明亮”,这既是中医守正创新的使命,亦是光明未来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