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市秀峰区中隐路38号,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其眼科以“复明98.02”的精准技术成为桂北地区近视防治的核心力量。这里不仅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玻璃体切割术等前沿技术的地域先行者,更是近视防控“筛防治”一体化模式的践行者。面对广西地区高达53.4的青少年近视率,该院以技术创新与公益行动为双翼,为“清晰视界”构建起坚实的医疗屏障。
技术实力:设备与专家双支撑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的技术底蕴体现在两大维度:设备与多领域专家。在硬件配置上,科室拥有两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机、眼科YAG激光治疗机等核心设备,支撑其率先在桂林市开展角膜移植术、玻璃体切割术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术,为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疑难病例提供解决方案。
专家团队则覆盖近视诊疗全链条。屈光矫正专家邓妮妮擅长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等个体化近视手术,尤其在高度近视眼底病防治领域经验丰富;白内障专家赵华平则精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对近视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治疗具有技术优势。眼底病专家詹磊在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激光联合植管治疗泪道阻塞等方面的技术积累,进一步强化了近视并发症的综合处置能力。
个性化治疗方案:精准匹配患者需求
针对不同近视人群,该院构建分层手术体系:角膜条件优越的中低度近视患者,推荐全飞秒SMILE手术(参考价约6000元/单眼),其2mm微创切口可限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术后干眼风险;而散光超过200度或角膜偏薄者(如厚度1000度)或角膜极薄患者,ICL晶体植入术成为更优解。该院依托瑞士STAAR认证资质,开展V4c型晶体植入术,无需切削角膜,矫正范围覆盖1800度近视及600度散光。一例1725度近视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至1.0的案例,印证了技术有效性。非手术干预同样重要,该院医学验光中心提供角膜塑形镜(OK镜)及离焦框架眼镜验配,并结合人工智能视觉训练系统,为青少年近视进展延缓提供多元化选择。
近视防控体系:筛防治一体化
“防控端口前移”是该院的核心策略。2023年,其协同医院完成临桂区1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3500人次视力屈光筛查,建立动态屈光档案,实现异常病例的早筛早诊。筛查中特别关注远视储备消耗速率——学龄前儿童若远视储备≤+0.75D,即被纳入高风险预警,启动行为干预方案。
防控实践融合医学与社会共治。院内开设“近视防控家长课堂”,通过案例解析高度近视的视网膜裂孔、青光眼等致盲风险;院外则联动学校推行“20-20-20”用眼法则及教室光环境改造。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弱视这一近视合并症,该院强调3-6岁黄金干预期,采用“屈光矫正+遮盖疗法+视功能训练”三联动方案,避免终身视力损伤。
区域协作:学术引领规范化
作为桂北眼科医疗网的关键节点,该院积极参与省级眼健康技术革新。2024年,其专家团队加入《兴相聚、桂睛彩眼健康系列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与广西区人民医院视光科主任陈琦、医科大一附院黄敏丽等共研近视防控新技术。研讨聚焦《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动儿童远视储备监测与中老年近视并发症管理的衔接。
标准化建设亦取得突破。该院主导制定的《桂北地区青少年近视筛查操作共识》,将脉络膜厚度(CT)纳入筛查指标,通过SS-OCT设备量化评估近视进展风险。2024年起,该方案已在桂林12家社区医院推广应用,初步实现“筛查—转诊—干预”的区域分级诊疗闭环。
未来方向:精准医疗的深化
面对防控痛点,该院正着力突破两大瓶颈:一是遗传因素的影响机制。计划联合华大基因启动“广西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图谱”项目,筛查HOXA2、GJD2等致病位点,为遗传性高度近视家庭提供产前咨询;二是近视防控效果的长效性。2025年拟开展“低浓度阿托品联合离焦镜片”的三年期RCT研究,探索药物与光学干预的协同效应,目标是将年近视进展控制在≤0.25D。
技术创新亦向微创化与智能化延伸。其屈光中心筹备引进千频全激光系统(Kleos 1000Hz),将单眼切削时间缩短至1.2秒,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人工智能平台“漓江眼云”则整合电子病历与筛查数据,通过深度学习个体近视轨迹,辅助临床决策。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近视防治体系,折射出公立医疗机构在全民眼健康行动中的核心价值——以技术普惠性与规范性为根基,串联起“精准矫正”与“全域防控”的双重使命。随着近视管理迈入“全生命周期”时代,该院通过区域协作与科研转化,正将“筛防治研”的闭环延伸至关口更前沿、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正如《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所强调的:当防控策略从单一的视力矫正转向视觉发育全程干预,才能真正筑牢“清晰视界”的全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