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特大型城市的眼科医疗高地,上海拥有多家具备水准的眼科专科机构。其中,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以其独特的“防治结合”模式成为行业标杆——它不仅是上海市级公立眼科专科医院,更在2023年眼科学科技量值排名中跻身全国前十。从消灭致盲性沙眼的历史功绩到如今引领数字化近视防控体系,该院始终融合临床诊疗与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守护全民视觉健康的核心力量。
历史传承与公共卫生先锋
七十余载深耕眼病防治。医院前身为1942年由美国盖氏捐资成立的“盖氏沙眼防治所”,历经多次迁址与更名,逐步从单一沙眼防治机构发展为三级眼科专科医院。其公共卫生基因深植血脉:上世纪60年代成功分离沙眼病毒株并研制药水,助力上海基本消灭沙眼;1978年因“红眼病”病毒分离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奠定了在传染性眼病防控领域的地位。
构建全域眼健康管理网络。作为上海市防盲办公室所在地,医院建立了覆盖“市-区-社区”的三级防治体系。通过公共卫生项目,累计为35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为超85万儿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近年更创新推出“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VIMC)”,利用AI赋能社区筛查,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等致盲眼病的早诊早治。其创建的“致盲性眼病防治融合体系”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被列为上海卫生改革里程碑事件。
学科建设与临床特色
多学科协同的诊疗体系。医院以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视光、儿童眼病为重点专科,配备前沿设备如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等。在临床技术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除西医眼科外,医院设立中医眼科专科,针对疑难眼病如视神经萎缩、黄斑病变等提供特色疗法。视光中心融合视觉认知学研究,创新弱视综合治疗法,通过个性化训练缩短疗程并降低复发率。
科研创新与人才高地
平台驱动转化研究。作为眼部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分部,医院牵头继续教育项目及多中心临床研究。近十年承担50余项重大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等,在眼公共卫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筛查模型、近视防控新技术等领域产出突破性成果。例如,其研发的穿戴式护眼手环已进入产学研医转化阶段。
化人才梯队建设。医院临床团队中80拥有博硕士学位,60具海外研修经历;专家如朱剑锋(视光中心主任)担任全国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主导多项近视防控标准制定。2025年,医院依托同济大学(筹)附属平台,启动海外优青招募计划,聚焦眼科疑难病与交叉学科研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科研经费及博士生导师资格,加速集聚全球人才。
社会服务与公益使命
弱势群体精准帮扶。医院长期践行公益性:为视障儿童免费验配助视器;开展“放眼看世界”项目,为600余户困难家庭斜视儿童实施慈善手术;通过“放飞希望”项目为15万外来务工子女筛查沙眼并免费治疗,使患病率从5.04降至2.5。此类案例获评“全国慈善品牌项目”,彰显社会责任。
科普与基层能力提升。作为上海市科普文化基地,医院组建沪上首支爱眼护眼讲师团,深入社区宣教;其科普作品多次荣获上海市一等奖。通过援建边疆、培训基层医师、制定标准(如《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建立规范》),将“上海模式”推广至全国,助力基层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
总结与未来方向
上海市眼科医院以防治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临床技术突破(如精准化手术、近视防控)、科研转化(人工智能、流行病学研究)及公益务(弱势群体救助、科普网络),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保障体系。其成就不仅体现于全国前十的科技量值排名,更在于将“看得见的权利”普惠至城市每一个角落。
未来,医院面临两大关键任务:
1. 技术普惠深化:需进一步推动AI筛查工具在社区及偏远地区的可及性,缩小城乡眼健康差距;
2. 跨学科融合创新:依托同济大学附属平台,加强基因治疗、神经眼科学等前沿领域研究,攻克疑难致盲眼病。
正如医院在海外优青招聘中强调的——“吸引全球英才攻克眼科‘卡脖子’难题”,这座拥有八十余年历史的机构,正以开放的科研生态和深厚的民生情怀,引领中国眼健康事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