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这座医疗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中医医院在近视防治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依托千年岭南医学底蕴与现代技术融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构建了“预防-干预-治疗”一体化体系,将中药内服、针灸、耳穴等传统疗法与精准光学矫正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近视防控路径。随着2025年《“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深化实施,广州中医院正成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网的核心枢纽,其经验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
辨证分型与精准干预并重
广州的中医院强调“病证结合”,针对近视不同阶段制定差异化方案。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将青少年近视分为“脾虚气弱”“肝肾亏虚”等证型,开发出健脾致远片、补肾致远片等院内制剂,结合西医屈光筛查数据动态调整用药。例如,对假性近视以针刺风池、睛明穴缓解睫状肌痉挛;对真性近视则采用补肝肾中药联合低浓度阿托品,临床数据显示可延缓每年约50度的进展速度。
资源整合与多学科协作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虽为西医主导,但积极引入中医适宜技术,其眼健康科普基地展出13万倍眼球模型,并设置中医护眼专区,演示耳穴压豆、眼周刮痧等操作。广东省中医院则建立“岭南中医眼科医疗联盟”,联动21家基层医院推广标准化近视防治方案,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中医辨证方案下沉。
特色防治技术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组合创新
广州中医院突破单一疗法局限,形成“针药结合”技术矩阵。广东省中医院庞龙团队提出“三辨三重”模式(辨体质、辨病程、辨年龄,重经络调节、重脏腑调理、重行为干预),开发眼针联合电脑中频脉冲疗法,刺激视神经敏感区改善调节功能;同步开展“子午流注开穴法”,根据时辰变化调整针灸取穴,提升脉络膜血流量。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则推广“护眼三操”:用力眨眼、远眺计数、揉搓耳廓,纳入校本课程覆盖百余所学校。
药食同源与未病先防
针对儿童体质特点,中医强调食疗干预。黄仲委教授团队推荐“五指毛桃护眼汤”(小海马、花胶、独脚金等),通过健脾补气改善巩膜韧性;同时提出“三限饮食原则”:限糖(防晶体渗透压失衡)、限辛辣(减肝火)、限寒凉(护脾胃阳气)。2025年增城区试点显示,接受中医干预的儿童近视增长率较对照组低37。
全域化三级防控网络
校园筛查与社区干预联动
依托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广州构建“医院-社区-家庭”链条。增城区以派潭镇为中心,为学校升级全光谱照明设备,建立“眼健康长廊”科普基地;派潭卫生院开展耳穴贴压、中药敷贴等门诊,2025年筛查的3.2万名学生中,假性近视逆转率达21。洲医院则通过“爱眼日”义诊实现闭环管理:免费裂隙灯检查发现干眼症倾向者,即时转诊至中医科进行雾化熏蒸治疗。
家庭场景的个性化管理
广东省中医院研发“瞳康”APP,结合中医体质辨识问卷与用眼行为监测,生成个性化方案:如肝郁气滞型儿童推荐菊花决明子茶+户外羽毛球运动;脾虚湿盛型建议八段锦“攥拳怒目”式训练。同步发放“家庭药膳工具包”,内含枸杞叶、密蒙花等药材及电子食谱,2024年用户数据显示方案依从性达76.5。
创新方向与挑战应对
技术瓶颈与转化探索
当前中医防控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中药延缓近视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二是适宜技术标准化不足。广东省中医院正联合深圳医学科学院开展“广昆布眼药水”多中心RCT试验,探索其调控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途径。广州中医药大学则推进“中医智能镜”研发,通过微型传感器监测眼周穴位电阻变化,预警调节功能异常。
区域协作与输出
借力“广深医疗高地”建设,广州中医院加速整合湾区资源。例如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共建“跨境中医药协作中心”,引入港式质控标准;前海自贸区试点“深港近视防控包”,内含粤港两地注册的益气聪明丸与角膜塑形镜。亚太眼科学会(总部设于中山眼科中心)将“中医护眼操”纳入发展中防盲指南,推动传统经验全球化。
传统智慧的现代突围
广州中医院在近视防治领域的实践,彰显了“中西医并重”战略的落地价值——广东省中医院建立的“三级防控网”年服务逾13万人次,洲医院义诊活动实现“筛查-转诊-科普”闭环,增城区试点证明中医干预可显著降低儿童近视增长率。未来需进一步突破三大关口:一是构建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二是加速AI辅助辨证的设备转化,三是深化“医教融合”将护眼方案纳入国民教育。唯有将千年经验转化为循证标准,方能使“治未病”智慧在近视防控中释放更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