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机构咨询 > 上海人民医院眼科周医生光辉事迹为眼健康不懈奋斗三十年

上海人民医院眼科周医生光辉事迹为眼健康不懈奋斗三十年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聆听寂寞的脚步声 上传提供

发布: 104 评论



一、临床专长:白内障与青光眼手术的先锋者

周民稳医生扎根眼科临床近二十年,聚焦白内障与青光眼微创手术领域,累计完成白内障手术超1700例。他尤其擅长处理复杂性病例,如高度近视硬核、晶体半脱位、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等。其手术技术以精准性和安全性著称,通过超声乳化技术实现微小切口,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上海人民医院眼科周医生光辉事迹为眼健康不懈奋斗三十年

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他深度融合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年龄、职业需求的患者,综合评估眼部状态与视觉质量目标,功能性人工晶体植入方案。例如,为程序员等高频用眼人群设计抗蓝光晶体,或为老年患者优化多焦点晶体匹配。这种“精准屈光手术”理念,使患者术后视力不仅恢复透明,更实现视觉质量优化,突破传统复明手术的局限。

二、学术贡献:科研与临床转化的桥梁

周民稳的学术成就体现于“双轨并进”模式。基础研究方面,他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包括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其团队聚焦晶状体代谢机制和青光眼神经保护研究,作者发表SCI论文45篇,为手术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临床转化层面,他所在的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医院)正引领眼科治疗革命。例如2025年该中心完成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创新细胞疗法IGT001的临床试验。周民稳虽未直接参与该项目,但其团队构建的“临床-基础-转化”一体化平台,正加速此类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向手术室的落地。这种科研生态使其手术技术持续迭代,例如将材料科学成果应用于人工晶体表面改性,减少术后炎症反应。

三、教学传承:青年医师培养的领路人

作为博导和上海交大晨星学者,周民稳构建了独特的“临床-科研全链条培养”体系。他要求研究生既掌握超声乳化模拟训练(累计完成200小时操作方可进入临床),同时参与基础课题设计。其指导的多名学生获青年科学基金,研究方向覆盖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房水动力学建模等前沿领域。

他主导的科室教学项目更强调多学科交叉。例如联合上海市眼科研究所开展“手术技术与生物材料”研讨会,邀请材料学专家讲解人工晶体聚合物特性,使青年医生理解器械背后的科学逻辑。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其团队新增自然科学基金8项,并助力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在2018年全国专科声誉榜跃升至第9位。

四、人文关怀:患者至上的服务哲学

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周民稳团队优化白内障诊疗路径。推出“一日手术”模式,通过术前检查标准化、术中精细化(以表面替代球周注射),使八成老年患者实现24小时内出院。收费体系兼顾透明度与灵活性,基础老年性白内障手术设置公开价格,复杂病例则按难度分级浮动,避免低收入群体因费用延误治疗。

在医患沟通中,他践行“三维知情同意”原则:除常规手术风险告知外,增设“视力预期可视化”环节(展示术后模拟视觉效果图),以及“生活场景适配分析”(如提醒书法爱好者术后可能出现视近模糊)。这种沟通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其专家门诊复诊率达92,远超三甲医院平均水平。

五、平台支撑:学科的协同赋能

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的百年积淀为周民稳提供了强大后盾。该科拥有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及中国规范眼底病读片中心,配备独立科研设施2000平方米。近十年牵头项目12项,获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7项省部级奖励。这种平台优势使其能整合多领域资源——例如与张芳课题组合作探索“代谢重编程与白内障发病机制”,为复杂性白内障提供新的筛查标志物。

未来,随着2025年眼科大楼启用,周民稳团队计划拓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基于医院积累的万级眼病样本库,开发“白内障术式决策AI模型”,通过术前OCT图像晶体核硬度及悬韧带稳定性,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这一方向与全球眼科“精准外科”趋势共振,有望推动中国白内障手术标准走向。

光明的守护与超越

周民稳医生的二十年从医历程,是中国眼科从“复明”走向“屈光精准”的缩影。他以复杂性白内障手术为基点,贯通科研创新、临床服务与人才培育,诠释了“医者”的多元维度。其团队依托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正将细胞治疗(如IGT001)、生物材料、人工智能等技术注入传统领域。

未来挑战仍存:如何将个性化手术普及至基层?能否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预防遗传性白内障?这些命题需要更多如周民稳般的医者,以匠心守护光明,以创新超越边界。而答案,已在上海人民医院眼科的手术显微镜下悄然书写。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