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医疗体系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眼科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前沿技术创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眼科诊疗高地。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精准干预到老年性眼病的全程管理,该科室始终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以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融合标准与个体化需求的诊疗方案,持续引领眼底病、青光眼等复杂眼疾的诊疗范式革新。
历史传承与学科建设
瑞金医院眼科创立于1949年,历经七十余载发展,已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三期建设)及上海交通大学眼科研究所分支基地。科室依托百年名院的平台优势,构建了以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底病、青光眼及激光治疗为核心的特色专科体系。目前科室拥有38张病床,年门诊量近9万人次,年手术量超5000台,规模与业务量持续增长。
团队建设凸显人才梯队优势。现有21名医师中,包括正高级职称专家5名、副高级职称8名,形成以沈玺主任、陈晓农副主任领衔的骨干团队。科室同时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近十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0名,实现了临床技术与学术研究的双轨并进。
技术创新:糖尿病眼病诊疗突破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领域,科室建立了的围手术期综合疗法体系。针对增殖期病变(PDR),创新性提出“三剑合一”策略——结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玻璃体切除术(PPV)和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IVT)三大技术,显著改善重症患者预后。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使手术提升至94,并发症率降至0.5以下,近十年累计完成PDR相关玻璃体切除手术超3500例。
抗VEGF药物的优化应用是另一重大突破。研究发现术前联合术中注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尤其对年轻患者视力改善显著。针对DR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团队开发了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Ahmed减压阀植入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除,同步配合PRP及抗VEGF治疗,有效遏制新生血管进展。沈玺主任强调:“经典PRP治疗仍是基石,但三剑合一的整合策略能大程度改善患者视功能与生活质量”。
老年眼健康全程管理
面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科室率先推进“教育-筛查-治疗”一体化老年眼病防控体系。2025年参与老年大学“清晰全视觉·健康万里行”项目,为老年群体提供科普讲座与义诊。沈玺主任指出:“5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高发,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更会加速视网膜病变进程。定期眼部筛查与慢病协同管理至关重要”。
在白内障治疗领域,科室引领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好”的诊疗理念升级。随着人工晶状体集采政策推进,患者可选择全视觉三焦晶体等高端产品实现远、中、近全程视力改善。孙悦副主任医师强调技术适配性:“需综合考量患者用眼习惯、晶体光学性能及襻型稳定性,例如三焦点晶体虽能实现全程视力,但对眼底条件要求较高”。科室年完成白内障手术逾千例,结合精准生物测量与个性化晶体计算,显著提升术后视觉质量。
多学科协作与科研转化
科室深度践行“眼病与全身疾病共治”理念。在DR治疗中,联合内分泌科、肾内科开展多学科会诊,从血糖控制、肾功能保护到眼底干预制定全程管理方案。典型案例显示,一名长期忽视眼底筛查的糖尿病患者因突发玻璃体积血濒临失明,经多学科协作实施玻璃体切除+术中注药+PRP联合手术,终实现视力挽救。
科研布局聚焦临床痛点。团队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眼科研究所平台,重点攻关眼底病发病机制、微创手术器械研发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近年承担上海市科委“计算生物学”等重大项目,探索AI算法在基因组学与微生物组学分析中的应用,为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预警提供新路径。沈玺主任表示:“未来将深化跨学科合作,尤其加强DR的分子机制研究与靶向药物开发,从源头上降低致盲率”。
结论与未来展望
瑞金医院眼科通过历史积淀与技术革新,确立了在复杂眼病诊疗领域的地位。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从疾病治疗向视觉功能维护的转变;二是开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整合疗法,显著提升重症患者预后;三是推动老年眼病防控的“医教融合”模式,将健康筛查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未来学科发展需关注三个方向:深化精准医疗应用,如基于基因分型的个体化抗VEGF治疗方案;拓展慢性病眼并发症的早期干预网络,建立糖尿病-眼病联合随访数据库;探索远程医疗与AI辅助诊断在社区筛查中的应用,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正如老年大学合作项目所实践的——唯有将技术创新、健康教育与多学科协作深度融合,方能筑牢全民视觉健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