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教授深耕眼科领域近三十年,其学术成就兼具深度与视野。作为上海爱尔眼科医院青白科主任及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他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项目2项,研究方向聚焦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力计算、青光眼AI评估及视觉质量分析等前沿领域。他尤其擅长解决复杂性病例,如角膜屈光术后患者的IOL度数计算难题,相关成果被纳入其参与主编的《眼生物测量与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等著作。
在学术舞台,陈旭多次代表中国眼科发声。2019年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ESCRS)上,他报告了《七种不同设备测量角膜屈光力的一致性研究》,系统比较了多种生物测量仪器的精度差异,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精准规划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此项研究直接推动了临床操作标准的优化。他还担任《中华神经科杂志》等8本国内外期刊编委,通过学术审稿与交流持续促进学科交叉创新。
手术革新的引领者
临床实践层面,陈旭以“精准医疗”理念重构白内障手术范式。他累计完成超万例白内障手术,其中飞秒激光辅助手术、多焦点/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高难度技术占比显著。针对患者个性化需求,他提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规划设计”理念,将传统复明手术升级为屈光矫正手术,显著提升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品质。
在技术应用层面,他主导的“眼球生物测量技术”研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IOL计算公式误差问题。通过分析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参数与术后屈光状态的关联性,其团队开发的算法显著降低了术后屈光偏差率。该技术被纳入“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并在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中验证了普适性。他在青光眼治疗领域首创引流物植入手术的微创改良方案,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同时提高了远期疗效。
精准测量的科学家
陈旭的研究始终围绕“精准量化”这一核心。为解决人工晶状体计算中的临床痛点,他系统性评估了7种主流角膜测量设备的数据差异,发现不同设备在角膜散光轴向判定上存在显著偏差。这一发现直接催生了术前多设备交叉验证的临床指南更新,并被纳入课程教学。
他进一步将生物测量技术延伸至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大样本人群调查,团队建立了中国人形态参数数据库,为化IOL设计提供种族特异性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Stroke等SCI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超10分4篇),并获得专利及二类医疗器械认证。近年来,他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青光眼视神经血流评估模型,通过OCT影像自动识别早期视神经损伤,将诊断关口前移。
薪火相传的教育者
作为中南大学硕导、暨南大学博导,陈旭已培养数十名眼科骨干。他创新“手术模拟-临床实操-学术转化”三段式教学法,强调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创新的全程训练。担任上海市医师志愿者联盟成员期间,他牵头基层医生培训项目,覆盖云南、西藏等偏远地区,将精准白内障技术推广至资源匮乏区域。
他主导编写的《眼生物测量与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儿童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教材,已成为青年医师标准化培训的核心。书中提出“儿童眼球发育阶段性IOL计算公式修正系数”,填补了低龄患者手术规范的空白。其团队连续六年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新进展”,参训医师超千人次,推动新技术在国内的快速普及。
未来光明的展望
人工智能与精准医疗的融合是陈旭近年探索的重点。他主持的自然基金中英合作课题,致力于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IOL计算公式动态优化系统,通过实时更新手术大数据实现个性化计算结果。其团队正构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预警模型,结合多模态影像与基因组数据疾病进展。
面对中国老龄化加剧的挑战,他提出“三级防控”战略:基层社区普及眼健康筛查(一级)、区域性医疗中心精准手术(二级)、云端AI平台远程随访(三级)。该模式在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中试点,使长三角地区白内障手术覆盖效率提升40。他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眼科未来突破需融合材料学、光学工程与数据科学。例如可自适应调节的智能晶状体研发,将是解决老视矫正的关键路径。”
陈旭教授以“精准测量-技术创新-普惠医疗”三位一体的实践,重塑了现代眼科诊疗范式。从万例手术的临床积淀到人工晶状体计算的理论突破,从AI辅助诊断的科研前沿到基层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其贡献贯穿技术转化全链条。未来,随着多学科协作的深化,他主导的生物测量标准化体系与智能诊疗网络,有望成为全球眼健康事业的重要推力——这不仅关乎技术迭代,更承载着“让每一双眼睛享有清晰视界”的人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