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笔在素描纸上沙沙往复,当设计构思在屏幕前流转呈现,艺术学子沉浸于视觉世界的创造之中。近年来围绕艺术院校招生“近视考试”标准的讨论日益热烈。上海艺术学院作为国内艺术学府之一,其相关视力筛查要求不仅关乎个体考生的升学路径,更深刻触及艺术选拔体系中视觉能力评价的本质公平性与科学性考量。
多维审视:视力门槛的争议
艺术类招生中的视力限制由来已久,其初衷往往指向特定专业(如雕塑、绘画中对空间深度感知的高要求)对从业者生理条件的合理预设。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也曾强调将视力健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量。随着艺术创作媒介与形式的多元化拓展,一刀切的视力标准合理性受到广泛质疑。中国美术学院一项内部统计揭示,近年新生近视率已逾83,远超普通高校平均水平,严苛视力门槛实质上将大批富有潜力的艺术人才拒之门外。
视觉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其核心远非仅由裸眼视力数值决定。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强调:“艺术感知是心、眼、手的协同,是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深度整合。”艺术创作的核心素养更在于观察的敏锐性、空间的理解力、色彩的感知度以及思想的深刻性。许多视力受限的艺术家,如雕塑家罗丹(晚年视力严重衰退)、作曲家贝多芬(失聪)等,皆以超越常人的感知深度铸就了艺术的不朽丰碑。上海本地艺术家陈先生(化名)坦言:“我的高度近视从未阻碍对光影微妙变化的捕捉,真正重要的是将所见转化为艺术语言的思维能力。”
政策演进:从刚性限制到弹性考量
艺术院校视力要求框架主要源自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上海艺术学院在履行此框架基础上,近年来亦展现出更具灵活性的实践探索。例如,在招生简章中对设计学类、理论类专业放宽视力限制,部分仅要求“矫正视力达标”,反映出对专业差异性的尊重。对于需高度依赖精细视力的专业(如部分传统工艺方向),学校则延续了相对严格的标准,力求在学生长远职业发展与现实录取条件间寻求稳妥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上海艺术学院在内的多所院校已逐步改进体检流程,如允许佩戴合适矫正镜片进行视力测试或提供更符合实际创作情境的视觉任务进行评估。上海某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人李女士指出:“越来越多艺术院校采取‘矫正视力达标’替代‘裸眼视力合格’,标志着评价体系已从僵化指标向注重实际视觉功能完成转变。”这种转变源于对艺术能力本质认识的深化及对多元人才包容度的提升。
落地困境:标准与实践的鸿沟
尽管政策有所优化,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或体检中心对视力标准的理解与判定尺度可能存在差异,引发公平疑虑。如2022年某省美术联考中,数名考生因不同医院矫正视力测量结果不一致而与心仪院校失之交臂。围绕“矫正视力达标”的具体意义(如矫正后视力需达多少数值、是否允许功能性视觉缺陷存在等),仍需更清晰、统一的细则指导与专业解释。
现有招生视力评价体系对艺术创作所需的复杂视觉能力(如视觉记忆强度、动态追踪灵敏度、环境光适应力等)尚缺乏科学深入的评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一项研究表明,艺术生在长期创作中形成的视觉习惯可能导致眼调节功能变化,但短期体检难以有效捕获此类特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教授团队曾呼吁:“建立一套融合基础视功能与艺术视觉特质的评估模型,是破解当下单一视力数值评价困境的可行方向。”
迈向革新:公平与科学的融合
上海艺术学院及相关领域的近视考试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在保障艺术专业人才基本视觉能力诉求的前提下,摒弃单一视力数值的局限,构建更尊重艺术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多样性的科学评价体系。视力健康固然重要,但绝非艺术潜力与成就的决定性标尺。
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招生机构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视力指南,强化评估过程标准化与透明度;同时加大投入研发契合艺术视觉需求的专项测评工具,探索引入视觉功能任务测试等新型评价维度。如同浦东新区特殊艺术家工作室所揭示的——视力差异者凭借独特感知视角亦可创造出震撼心灵的艺术作品。上海艺术学院的探索或将引领整个艺术教育界真正超越“视力数字”的束缚,将关注重心回归至艺术表达的本质深度与无限创造力本身。唯如此,方能为每一个怀揣艺术梦想的学子,无论眼前清晰或模糊,铺设一条真正基于才华与热爱、公平而多元的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