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呈现高发态势。作为中国西部医疗资源高地,成都依托三甲医院集群与专科机构优势,构建了融合西医精准技术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综合防控网络。目前成都地区形成以15家以上核心医疗机构为骨干、辐射全域的近视防控体系,其服务范围覆盖筛查、干预、矫治及长期管理全链条,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近视程度的群体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
专业医疗机构的多维布局
成都近视防控体系以公立三甲医院眼科为核心支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凭借重点专科地位,在近视手术技术与临床研究领域持续引领区域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则集结了廖品正、周华祥等多名国务院津贴专家及省级名中医,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屈光性弱视等疑难眼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淀深厚。专科医院同样发挥关键作用:成都爱尔眼科、普瑞眼科等机构聚焦屈光手术技术升级,开展全飞秒、ICL植入等前沿术式;363医院眼科配置700余万元设备,其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因“安全可”成为区域特色项目。
近视防控不仅依赖大型医院,还需基层协同。都江堰市人民医院设立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通过生物测量仪、角膜地形图等设备建立电子眼健康档案,实现个性化动态干预。龙泉驿区则创新“家校医”联动机制,投入超百万元改造教室光环境,严格管控学生电子设备使用时长,并将视力不良率纳入学校考核。此类基层实践构建起“筛查-预警-干预”闭环,有效延伸防控触角。
中西医协同的技术创新
2025年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发布的“1+3+N”方案代表中西医融合防控的重大突破。该体系以智能监测为基础,通过AI分析校园筛查数据风险预警;核心干预层融合中医食疗(调肝理脾健肾的养眼萌牛奶)、光子技术(抑制眼轴增长的靶向助阳仪)与现代药物(缓解视疲劳的地巴唑雾化),形成“内调外治”的立体干预。方案更延伸N维增强措施,如推广远像屏减少近距离用眼负荷,结合耳穴压丸、精准离焦镜片等多技术手段,实现从“被动矫正”到“主动防控”的范式转变。
中医特色技术被深度整合进防控全周期。除银海眼科外,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黄松年团队擅长针灸联合雾化治疗视疲劳;成都中医药大学袁晓辉教授将RGP/OK镜验配与中药熏蒸结合,显著提升青少年近视控制有效率。临床研究显示,此类融合方案可使近视进展减缓率达40以上,印证了“治未病”理念在现代眼健康管理中的科学价值。
分级诊疗体系的效能提升
成都通过医联体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区域中心承担技术输出,向县域医共体输送屈光诊疗标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设处方审核中心,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获得同质化防控方案。同时启动“潮汐式”医疗援助计划,推动三甲医院专家定期下沉社区坐诊,2025年累计覆盖23个区县,使农村学生享有同等视力健康服务。
社区健康管家与家庭医生构成防控末梢神经。成都试点“健康管家”模式,由全科医生携带便携式验光设备入户建档,对高风险家庭提供用眼行为指导;市教育局要求校医每学期实施两次视力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市级眼健康管理平台。这种分层管理模式大幅提升高危人群的早筛率,2024年中小学生视力筛查覆盖率已达98.7。
政策支持的持续强化
四川省委《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将近视防控纳入健康四川优先领域。财政投入方面,要求学校按生均教育经费10保障近视防控支出,并设立专项支持光环境改造;政策考核上,对视力健康水平连续下降的学校实施问责。医保支付改革亦提供支撑:DRG付费向医共体倾斜,允许近视防控项目“结余留用”,激励机构开展低成本干预。
成都主动承接战略,依托全国近视防控对口指导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资源,共建标准化培训基地。2025年青城会议集结瞿佳、亢泽峰等专家,推动中医适宜技术纳入《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市卫健委联合高校开发AI诊断工具,实现角膜地形图自动分析,使社区筛查精度接近三甲医院水平。这种“技术-标准-人才”的立体化升级,持续夯实防控网络的专业根基。
成都近视防控体系通过机构协作、技术创新、政策保障三维发力,形成覆盖逾15家核心医院的防治网络。中西医融合的“1+3+N”方案实现干预关口前移,分级诊疗提升资源可及性,政策支持则保障体系可持续运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防控资源仍集中在中心城区,未来需通过5G远程诊断、AI筛查终端进一步下沉至县域;同时应深化光生物机制研究,量化中医干预对眼轴生长的调控效应。建议家长优先选择具备“精准筛查+长期追踪”能力的机构(如银海眼科近视防控平台、363医院屈光中心),在专业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共同守护孩子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