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应县,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成为关乎下一代视觉健康的重要课题。随着课业负担加重与电子设备普及,孩子们清澈明亮的双眸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2025年5月,宝应县率先打破传统医疗模式,由县疾控中心与县人民医院联合打造的“近视防控医防融合门诊”正式揭牌,标志着全县近视防控工作迈入“医防协同、精准干预”的新阶段。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科学防控的可靠路径,更折射出公共卫生服务从治疗向预防的战略性转变。
医防融合的创新模式
传统近视防控常陷入“重治疗、轻预防”的误区,而宝应县创新推出的医防融合门诊将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深度整合。该门诊采用先进的MDT(多学科协作团队)模式,汇聚眼科医生、视光师、公共卫生医师及学校卫生团队,形成“筛查-诊疗-干预-随访”闭环管理。临床团队负责精准诊断屈光不正等问题,公卫团队则通过分析远视储备、用眼习惯、电子产品使用时长、户外活动频率等数据,建立动态屈光档案,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这种协同模式真正实现了“一人一策”的动态管理。公卫医师通过追踪环境因素、睡眠质量等风险指标,对近视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眼科医生则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矫正方案,例如对远视储备不足但尚未近视的儿童提前干预。所有就诊儿童均建立长期追踪档案,每周六上午开放门诊,家长可通过电话预约,或至县人民医院门诊一楼服务台咨询。这种持续性健康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既往“查而不治、治而不防”的碎片化服务困局。
医疗机构的专业力量
宝应县近视防控体系的核心支撑源于本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力量。作为医防融合门诊的载体,宝应县人民医院眼科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科室拥有6名专业眼科主治医师,在科主任张志明带领下,十年累计完成近视RK手术等矫治手术650例,居同级医院前列。团队中胡定琴、龚晓英等副主任医师各具专长,覆盖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等诊疗领域,并与北京同仁医院等机构合作开展复杂病例治疗。
除公立医院外,宝应县还拥有多元化的近视矫治资源。宝应县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将针灸、中药调理融入近视防控,通过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延缓近视发展;其配备的3.0T磁共振、320排CT等设备为精准诊断提供支撑。民营的宝应光明眼科医院(原宝应县眼科医院)则以灵活服务见长,注重个性化需求对接,持续引进先进验光设备。这些机构共同构建了多层次、互补型的近视矫治网络,满足不同家庭的防控需求。
科学防控与虚假宣传
科学防控体系建立的市场乱象仍不容忽视。2021年,宝应白田小学曾发生商家借公益视力筛查之名收集学生信息事件,某机构宣称“数个疗程即可摘镜”,经查实其宣传的视力提升效果缺乏医学依据。类似情况在省内并非个例——2019年梁溪区某机构宣称“纯中药养护膏5-8分钟提升视力2-3行”,经检察机关调查,其产品实为化妆品批号,终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这些案例印证了卫健委的警示:“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可治愈”。正规医疗机构始终强调行为干预的核心价值:医防融合门诊将户外活动与用眼习惯矫正作为防控基石,明确要求每日自然光接触时间不少于60分钟,读写姿势坚持“一尺一拳一寸”原则。同时严控虚假承诺,县人民医院专家指出,近视矫治目标应是“控制进展、延缓加深”,而非宣称“治愈”或“摘镜”。这既是对医学的坚守,更是对儿童视力健康的负责态度。
多方协作与未来展望
儿童近视防控本质是系统工程,需教育、医疗、家庭三维联动。宝应县在实践中探索出“医院-学校-疾控”协作链:疾控中心负责县域近视流行病学监测与健康宣教;学校落实课间户外活动、照明改造等环境干预;医院则提供专业技术支持。2025年,医防融合门诊进一步将服务延伸至社区,计划通过家庭用眼行为记录、在线随访平台等工具提升干预可及性。
未来防控体系仍有优化空间。目前全县眼科医师仅20余名,人才储备需加强——2025年县卫健委公开招聘中,眼科医师岗位占比不足5。科研方向也应更聚焦本土化研究,例如探索里下河地区光照特点与近视发展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需警惕商业机构对防控工作的侵蚀,卫健部门已着手建立广告监测机制,对宣称“近视治愈”“度数降低”的机构列入重点监管名单,守护医疗服务的科学性和公益性。
当医防融合的闭环在宝应县渐次成型,我们看到近视防控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割裂走向协同的希望。孩子视力健康不仅需要医生精准矫正屈光,更需要公共卫生工作者阻断风险源流,教育者优化视觉环境,家长摒弃“摘镜”幻想。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永远保持本应有的澄澈与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