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医疗资源高地,近年来以“健康上海”战略为引领,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网络。2023年,《上海市推进眼健康行动计划(2023-2025)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打造“国内、先进”的眼健康服务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能力、融合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与近视高发等挑战。该政策不仅是“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的区域实践,更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使2300万市民享有公平可及的视觉健康保障。
分级诊疗与资源整合
上海建立了“预防干预+规范诊治”双网融合的眼健康管理体系。在顶层设计上,依托中山、瑞金等医院建设眼科医学中心,打造疑难眼病诊疗高地;在区域层级,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独立设置眼科,实现“地级市至少1家眼科”的布局目标;在社区层面,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将筛查和随访服务延伸至社区卫生中心。
这一架构打破了资源分布不均的瓶颈。例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统筹27家市级医疗机构预算投入,2025年财政拨款达928.5亿元,重点支持眼科设备更新与学科建设。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联动区域性医疗中心,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慢病管理下沉社区,使老年眼健康规范管理率达75.3,形成“筛查在基层、复杂转上级、康复回社区”的服务闭环。
重点人群精准干预
政策聚焦“一老一小”核心群体,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儿童青少年领域,上海率先实现4-18岁屈光发育档案全覆盖,建档296万余人,并将近视防控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家-校-医”联动机制。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8,社区应用AI视力筛查仪提升早筛效率。
老年群体方面,依托306万份眼健康档案开展分层管理:对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年度眼底照相,对白内障患者推动日间手术模式。2025年全市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保持在4000以上,有效手术覆盖率(eCSC)持续提升。医保政策向高龄人群倾斜,70岁以上居民门诊在村卫生室报销80,住院在一级医院报销90,大幅降低经济负担。
科技赋能基层医疗
为解决基层诊断能力不足问题,上海大力推广“智慧眼防”模式。在第四届长三角眼健康大会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启动角膜塑形镜临床研究,并联合企业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应用于社区糖网筛查,敏感度达95以上。香港理工大学与上海的合作案例显示,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可兼容眼科影像分析,实现病灶自动标注。
远程医疗是另一突破口。爱尔眼科在上海建立疑难眼病远程会诊中心,链接三甲医院与社区诊所;徐汇区试点“5G+眼底相机”,居民在社区即可获得中山医院专家实时读片。这些技术通过《长三角视觉健康数智化转型白皮书》标准化推广,2025年将覆盖80社区卫生站点。
医保支付与民生保障
上海通过阶梯式医保制度保障服务可及性。2025年居民医保总筹资标准高达7526元/年(70岁以上人群),财政补助占比超91,个人低仅需缴纳655元。19-59岁就业人群在三级医院门诊报销60,住院报销70,起付线设置300-500元,显著低于周边省份。
对困难群体实行兜底保障:特困人员、低保家庭参保费用全额资助;积分达标的非沪籍配偶及子女可享受同等报销待遇,线上参保实现“零跑动”。政策还创新“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缴费模式,允许个人医保余额为亲属支付自费部分,2024年该措施惠及超120万家庭。
区域协同与引领
上海牵头构建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打造“五中心一平台”协作机制。2025年启动“企业出海计划”,推动国产角膜塑形镜等技术走向;联盟内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累计共享眼底影像数据逾百万条。
合作方面,引入香港理工大学“医工结合”模式,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建立“眼-脑协同研究平台”,探索人工光感受器植入治疗黄斑变性。对标世卫组织标准,推广消除致盲性沙眼的“上海经验”,并为“一带一路”培训眼科技术人员。
总结与展望
上海眼健康政策的核心在于“普惠”与“精准”:通过分级诊疗织密服务网络,依托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借助医保杠杆消除支付壁垒,终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型。未来需进一步着力于三方面:一是深化数据赋能,打通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的眼健康信息平台;二是弥合技术鸿沟,将基因治疗、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纳入医保谈判目录;三是拓展标准话语权,推动近视防控“上海模式”成为全球范例。正如长三角眼病防治联盟所强调的,只有当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城市的“光明指数”才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