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这座光鲜与高压并存的城市,高度近视问题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香港儿童的近视患病率超50,大学生群体更是高达95。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香港耳鼻喉专科医院的近视防治专家团队凭借多学科协作模式、个性化干预策略及前沿技术应用,构建起一套融合预防、诊疗与长期管理的科学体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强调:"高度近视是可防可控可治的致盲性眼病",而香港专家正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系统性临床实践。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香港耳鼻喉专科医院打破传统科室壁垒,整合眼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及遗传学等多领域专家资源。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喉科,不仅配备独立的耳科、鼻科、头颈肿瘤专科诊室,更与神经外科合作开展颅底手术,成功抢救鼻咽癌大出血患者;同时联合肿瘤科制定个性化方案,显著提升头颈部肿瘤合并近视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种协作模式延伸至儿童近视防控领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近视诊所(Myopia Clinic)将家族遗传风险评估纳入常规检查,研究发现:父母双方均患高度近视时,子女患病风险激增10.74倍。为此,团队同步开展基因筛查与环境干预,通过调整用眼习惯、光照环境等多因素,显著延缓高危儿童近视进展。
个性化分期干预体系
针对近视发展的不同阶段,香港专家提出"三期防控"策略:
1. 近视前期:以延迟发病为核心。香港中文大学诊所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每半年监测眼轴变化(眼轴增长常早于度数加深),并结合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用眼距离调节等行为干预,保护儿童远视储备。
2. 低中度进展期:以控制增速为重点。除角膜塑形镜(OK镜)和离焦镜片外,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提供0.05、0.025、0.01三种浓度阿托品,根据儿童耐受性动态调整方案。研究证实,该策略可使近视年增速降低50。
3. 高度近视期:以防治并发症为目标。专家要求患者每6个月接受眼底照相、OCT、视野检查,对后巩膜葡萄肿患者实施巩膜加固术;对需摘镜的成年人,香港激光矫视中心提供SMILE PRO、ICL植入等个性化术式,但强调"术后仍需定期查眼底,因手术不改变眼底病变风险"。
精准技术赋能诊疗革新
香港耳鼻喉专科医院以前沿设备支撑精准诊疗。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喉科配置ZEISS显微镜、LUMENIS激光及前庭功能检测系统,可开展耳内镜鼓室成形、人工镫骨植入等高难度手术,解决中耳炎合并听力下降等复合问题。而针对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激光矫视中心引入德国蔡司VisuMax飞秒系统与高分辨率OCT,实现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微创治疗。
技术创新更体现在长期管理中。香港专家强调"配镜只是起点",需定期随访镜片磨损度、框架变形度及角膜状态。研究显示,离焦镜片镀膜磨损后,防控效果下降逾30;而OK镜适配不良可能诱发角膜炎。因此诊所强制要求儿童配镜后每3个月复查眼轴与屈光度,成人每半年筛查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风险。
科研转化与公众教育
香港专家团队深度参与全球近视防治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主导的低浓度阿托品临床试验成果发表于《JAMA》等期刊;周行涛教授团队制定的《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2023)》成为临床金标准。香港激光矫视中心连续两年获"星級眼科矫视科技大奖",其11万例手术数据库为术式优化提供关键依据。
公众教育覆盖全生命周期:
香港耳鼻喉专科医院的近视防治体系,以多学科协作、分期干预、技术融合为核心,将"可防可控可治"的理念贯穿于全链条诊疗。面对香港这一"近视之都",专家团队既需持续探索遗传机制与基因疗法,也需解决社会性难题——如都会人群户外活动不足、电子设备依赖等。未来方向包括:开发非接触式眼轴监测设备、优化阿托品缓释剂型,以及通过社区网格化推广视力档案管理。唯有将个体化医疗与公共卫生策略结合,方能遏制近视蔓延趋势,守护千万市民的视觉健康。
> "防盲是高度近视的必修课"——这不仅是香港专家的临床信条,更应成为全民视力健康的行动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