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1.9),南京作为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已形成集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眼科、技术创新及科普防控于一体的儿童近视诊疗网络。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三甲医院的科室,还融合了中医特色疗法、前沿光学矫正技术及大数据防控平台,为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多元化选择。以下从多维度解析南京儿童近视诊疗的核心优势。
医疗机构与专家资源
南京汇聚了多家三甲医院及专科眼科机构,在儿童近视领域各具特色。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作为省内近视防控核心单位,既是江苏省近视防控大数据应用示范建设单位,也是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单位。该院拥有完备的近视筛查体系,已为全市二十多万中小学生建立屈光档案,其准分子激光治疗采用德国ESIRIS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系统,精准度达0.8mm激光斑。
综合医院眼科则强调整合多学科资源。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设有9个亚专业组,年手术量超8000台,擅长处理高度近视并发症;南京鼓楼医院作为省临床重点专科,配备超广角眼底照相(欧宝)、脉络膜血管造影等设备,对儿童疑难眼病经验丰富。南京东南眼科医院由赵丹丹、黄蓓等专家领衔屈光手术中心,获德国蔡司全飞秒及瑞士ICL手术认证,为超高度近视青少年提供个性化方案。
创新诊疗技术应用
光学矫正技术是儿童近视防控的核心手段。南京新视力眼科诊所推出的“点扩散近视控制技术(DOT)”通过微点透镜降低视网膜对比度,延缓眼轴增长,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此类技术与角膜塑形镜(OK镜)互补,后者在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等广泛应用。值得注意的是,OK镜需严格适配:南京同仁医院周籽秀主任强调,眼部炎症或角膜形态异常者禁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凸显本土特色。江苏省中医院将中药干预与光学矫正结合,针对调节功能异常的近视儿童开展耳穴压豆、针灸等辅助治疗。临床研究表明,低浓度(0.01)阿托品与OK镜联用可提升70的近视控制效率。营养干预成为新兴方向:南京同仁医院与inne因你合作的临床试验证实,持续补充叶黄素与花青素可提升黄斑色素沉积,6个月内实验组儿童眼轴增长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科学防控与科普教育
早期筛查体系是防控关键。南京已建立分层级视力监测网络:学校定期初筛→社区医院复筛→专科医院确诊。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依托江苏省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高危儿童的动态追踪。专家建议,3岁以上儿童应每半年接受一次专业检查,重点关注眼轴与角膜曲率变化。
科普实践基地提升公众认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设立500平方米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实践馆,融合VR技术、3D眼球模型及视力自助检测系统,通过互动实验演示近视成因。该馆定期举办“小小讲解员”活动,将护眼知识融入游戏。同步推出的《健康素养课堂》由南京儿童医院陈志钧主任主讲,强调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每日2小时户外光照是性价比高的防控措施”,这一观点获南京同仁医院张青主任的临床支持。
多方协作与未来展望
医疗联合体推动资源下沉。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联合107家基层单位成立省内大眼科专科联盟,通过“院府合作”模式将专家工作室延伸至社区。例如,六合区居民可在本地完成初诊,复杂病例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南医大眼科医院,缓解了农村地区视光服务短缺问题。据统计,近78的农村居民未接受过规范视力检查,此类协作模式亟待推广。
研究方向聚焦长效干预。当前南京机构正探索两大路径:一是基因层面防控,如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儿童进行易感基因筛查;二是优化器械适配性,如开发更适合低龄儿童的柔性角膜接触镜。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应用于快速进展性近视,有望成为防控终线的“守门人”。
南京的儿童近视防治体系以“精准筛查+阶梯干预+全民科普”为核心,既依托三甲医院的技术实力,又融合社区与学校的防控网络。未来需进一步弥合城乡服务差距,如通过AI辅助筛查设备覆盖偏远地区;同时深化跨学科研究,探索营养干预、光生物调节等新技术的协同效应。家长应主动参与孩子视力管理:优先保障每日户外活动,理性选择光学矫正方案,并利用本地科普资源提升护眼素养——唯有医、校、家三方合力,方能遏制近视低龄化趋势。
> 家长行动指南
> 1. 基础防控: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避免睡前使用小夜灯;
> 2. 科学干预:8岁+可选OK镜,6岁+可尝试DOT技术;
> 3. 定期筛查:3岁起每半年查眼轴,建档跟踪发展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