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医疗资源的聚集地,眼科诊疗水平始终处于前沿。面对散光与远视这两类常见屈光问题,上海的眼科主任医师群体依托技术、多学科协作和个性化方案,不仅提升了矫正精度,更在疾病机制研究、儿童防控体系及手术革新领域树立了标杆。从基础验光到复杂手术,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到成人视觉质量重塑,上海专家正以综合实力改写屈光不正的治疗范式。
专家与专科团队
上海汇聚了一批国内的眼科专家,在散光与远视领域各展所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周行涛教授被誉为“国内全飞秒手术人”,其团队在上率先推动SMILE-CCL技术及圆锥角膜联合治疗研究,擅长通过全飞秒激光、ICL植入等术式解决高度散光与远视问题。上海市人民医院的张妍主任则精于复杂屈光手术设计,在SMILE、LASEK等领域经验丰富,尤其注重术后视觉质量的优化。
专科医院的团队分工亦彰显优势。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组建了博导领衔的视光团队,如张河副院长带领的视光学科,专注于儿童屈光不正的个性化方案设计,结合角膜塑形镜(OK镜)与离焦功能镜控制散光进展。上海五官科医院钱宜珊副主任则整合全飞秒手术与青少年防控技术,实现“矫正-干预”一体化诊疗。
精准诊断的核心价值
散光与远视的误诊风险长期被忽视。上海专家强调:鉴别“真性远视”与“假性近视现象”是治疗前提。爱尔眼科上海副总院长杨智宽教授指出,部分患者因调节紧张呈现“近视症状”,实则为远视眼,贸然佩戴近视眼镜将加剧视疲劳。他曾接诊一名8岁儿童,外院误诊为近视,经其散瞳验光后确诊为远视,通过调节训练成功逆转。
技术创新推动诊断标准化。上海市医学会视光学专科分会2002年提出“医学验光”概念,制定《儿童验光配镜技术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将角膜地形图、眼轴测量、视功能评估纳入常规流程。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穆晶副主任进一步强调,复杂散光需排查圆锥角膜等病变,曾诊治一名散光逐年递增至300度的患者,终确诊为圆锥角膜并针对性干预。
前沿技术临床应用
手术设备的革新直接提升矫正效果。2025年,光正新视界眼科引进全国蔡司VISUMAX 800机器人全飞秒系统,其两大突破引领行业:一是单眼透镜制作时间从23秒缩短至10秒,降低术中配合风险;二是集成“CentraLign导航定位”与“OcuLign眼球旋转补偿”技术,实现散光轴位偏差的实时修正,尤其适配高散光、远视合并老视等复杂病例。
非手术干预同步升级。角膜塑形镜(OK镜)作为儿童散光控制的关键工具,在上海实现精准验配。新视界眼科饶玉医生通过Euclid认证,结合Paragon CRT技术镜片,有效延缓近视与散光发展;石广森团队则推出“双眼视功能训练”,改善远视患者的调节滞后问题,降低视疲劳发生率。
儿童青少年的防控体系
远视储备管理成为早期干预核心。杨智宽教授提出,儿童远视储备值需动态监测,新生儿应保持+3.00D左右,学龄前降至+1.00D至+1.50D属合理范围。低于该阈值者需强化防控,他曾为一名6岁男孩建立屈光档案,结合家族高度近视史制定年度跟踪计划。
多维度干预策略覆盖全周期。新华医院辜臻晟主任将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联用,减缓散光伴随的近视进展;仁济医院柯教授则开发“多元化防控模型”,针对远视儿童植入视功能训练,提升视觉认知能力。社区层面,上海市医学会连续20年开展“彩虹桥”公益项目,为儿童建立屈光发育数据库,惠及超10万家庭。
整合诊疗的未来路径
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正成为复杂病例的解决方案。上海瑞金医院廖华萍团队将飞秒激光矫正与干眼治疗结合,改善成人远视术后的视觉舒适度;嘉定区江桥医院孙勇教授则整合白内障手术与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Toric IOL),为老年患者同步解决屈光与晶体问题。
科研转化加速技术迭代。周行涛教授团队正推进“SMILE-CCL技术”的长期随访研究,探索散光合并圆锥角膜的联合疗法;上海市医学会联合蔡司医疗启动“精准屈光手术数据库”项目,通过AI分析手术参数与视觉质量关联性,为个性化设计提供循证支持。
从误诊风险的规避到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应用,从儿童远视储备监测到跨学科综合治疗,上海眼科专家在散光与远视领域已构建“精准诊断-阶梯干预-终身管理”的闭环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如VISUMAX 800的极速与导航特性)、以个体化方案为基石(如儿童防控的多元化模型)、以多学科整合为延伸(如MDT模式)。未来,随着基因研究、人工智能与长效视觉质量评估的深入,上海或将在屈光发育机制探索与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领域,贡献更具前瞻性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