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已演变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2022年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1.9,其中高中生群体近视率突破81.2,且近视呈现显著的低龄化、重度化趋势——中度近视占比37,高度近视比例达9.7。这一现状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生活能力,更潜藏高度近视并发症致盲风险。
政策层面上,近年密集出台防控措施。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在近视防治中的作用,制定中西医一体化治疗方案”。2024年修订的《近视防治指南》进一步强调医疗机构需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筛查-预警-干预”闭环体系。蚌埠附属医院作为皖北区域性医疗中心,依托政策导向,将儿童近视防控列为重点攻关方向,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防控路径。
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
蚌埠附属医院的核心创新在于深度融合中西医理论与技术。中医诊疗方面,医院基于《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从肝肾亏虚、阳气不足等病机出发,开发特色干预方案。例如针对近视前期儿童,运用针灸刺激承光穴改善目系气血循环;对调节痉挛型假性近视,采用明目中药熏蒸联合耳穴压豆,缓解睫状肌紧张。临床数据显示,该疗法使假性近视逆转率提升32。
西医技术层面,医院建立四级防控体系:基础级开展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延缓近视进展效率达40-60;进阶级推广低浓度阿托品(0.01)联合光学矫正,抑制眼轴增长的有效率超70;对高度近视患者,则开展个性化手术方案如全飞秒激光(2025年案例库显示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占91.3);创新级引入AI实时监测平台,通过动态分析角膜曲率、眼轴变化实现风险早期预警。
技术优势与精准干预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其技术平台的前沿性与诊疗的精准化。在硬件配置上,引进德国蔡司全飞秒Smile 3.0系统、眼前节OCT等设备,可完成0.01D级屈光误差矫正;同时配备全光谱生物测量仪,实现360-400nm有益紫光与650nm红光的协同照射,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
诊疗路径上,医院建立“分阶干预”模型:对近视前期儿童(远视储备≤+0.75D),通过调节反转训练联合哺光仪干预;对进展性近视(年增长≥1.0D),采用角膜塑形镜+0.01阿托品双干预;对病理性近视(眼轴≥26mm),则启动后巩膜加固术并纳入终身随访管理。2024年数据显示,该路径使中高度近视转化率下降27。
全周期健康管理路径
近视防控需突破“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模式。医院创新性构建“医院-学校-家庭”三级网络:院内设立近视防控专科门诊,提供从屈光筛查到方案的“一站式”服务;院外与32所中小学合作建立视力档案,推行课桌椅高度动态调节及教室光照改造(照度≥300 lux);家庭端则开发用眼行为监测小程序,通过AI分析阅读距离、时长等参数生成个性化用眼报告。
在长期管理方面,医院研发近视风险模型,整合遗传因素(如父母高度近视史)、用眼负荷(日均户外活动44D)等变量。对高风险儿童启动强化干预,如补充视网膜成像质素(如叶黄素酯)及每日2小时“阳光处方”运动,使6-12岁黄金防控期的近视发生率降低44。
未来挑战与研究方向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当前防控仍面临关键瓶颈:其一,中西医协同机制需深化。托吡卡胺等睫状肌麻痹剂对脉络膜厚度的调控效应(如用药后SFCT增厚11.2 μm)与中医气血理论的相关性尚不明确;其二,技术可及性受限,皖北农村地区光学矫正覆盖率不足35;其三,长期干预安全性需验证,如低浓度阿托品停药后反弹效应、红光照射的视网膜累积损伤风险。
医院正牵头开展三项突破性研究:通过安徽省教育厅立项《数字化近视防控路径构建》项目(伦科批字〔2025〕第013号),探索可穿戴设备驱动的行为干预;联合药学院进行“中药纳米制剂研究”(伦科批字〔2025〕第007号),开发穿透血-眼屏障的枸杞黄酮缓释滴眼液;启动“角膜塑形镜远期安全性队列研究”,追踪10年期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
蚌埠附属医院的实践印证:儿童近视防控需以“精准评估+阶段干预+全域联动” 为轴心。通过融合中医调养与西医技术(如OK镜与阿托品的协同增效),构建从预防到治疗的完整链条;而AI动态监测与全光谱照明等创新技术的应用,正推动防控体系向智能化跃迁。未来应着力破解区域医疗资源失衡难题,加速中医药作用机制的现代医学解读,并建立跨生命周期的视力健康数据库——让每个孩子从“看得见”迈向“看得清、看得久”,这不仅是医学使命,更是光明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