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医疗高地,眼科诊疗水平始终保持前沿。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连续多年位列上海眼科榜首,其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覆盖“临床诊疗-公卫预防-科研转化”的全周期眼健康体系。该体系不仅聚焦近视矫正、白内障等常见病,更在疑难眼底病、青少年近视防控、社区眼健康管理等领域形成“上海模式”,为全民视觉健康提供系统性保障。
一、多层级防治网络的构建
“医防融合”的协同机制成为上海眼科的核心特色。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作为市级专科机构,牵头建立“市级专科医院-区级疾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联动体系。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该体系通过校园筛查、社区随访、医院转诊闭环管理,使上海市2021年青少年近视率30年来下降1.2个百分点。社区层面则推行标准化服务,《上海市社区视觉健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明确47项三级指标,涵盖筛查覆盖率、高危人群管理、转诊效率等维度,确保基层服务可量化、可追踪。
院内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显著提升复杂眼病诊疗能力。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可获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协同诊疗,降低全身并发症风险;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眼科联合神经内科处理青光眼合并视神经萎缩病例,突破单一专科局限。这种整合模式使上海三甲医院眼科疑难病确诊率提高至92以上。
二、前沿诊疗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近视矫正技术多元化发展,满足差异化需求。上海五官科医院提供10类主流术式:从经济型表层手术Trans-PRK(9000–12000元)到主流全飞秒SMILE(1.6–1.8万元),再到高度近视适用的ICL晶体植入(3–3.9万元)。院长周行涛团队完成全飞秒手术超10万例,其创新“微创透镜取出技术”将角膜损伤降低37;王晓瑛教授领衔的ICL团队年手术量破万例,推动国产EVO+晶体临床验证。
眼底病治疗进入基因与精准时代。上海市人民医院许迅教授指出,2025年视网膜疾病治疗呈现三大趋势:基因疗法(如AMD单次注射替代每月抗VEGF治疗)、高剂量抗VEGF药物(延长治疗间隔至3–4个月)、抗瘢痕联合疗法(TGF-β抑制剂联合抗VEGF减轻黄斑纤维化)。黎晓新教授进一步强调,人工智能在糖网分期、预后中的落地应用,使诊疗效率提升50以上。
三、重点眼病的防控策略升级
青少年近视防控上升为战略。上海推出“教医结合”方案:学校端推广《学龄前儿童主动眼保健操》,从源头改善用眼行为;医院端建立儿童屈光档案,对近视进展>0.75D/年者启动角膜塑形镜或低浓度阿托品干预。新华医院眼科作为儿童眼病诊疗中心,首创“游戏化查视力”“家庭护眼任务卡”模式,提升儿童依从性。
致盲性眼病早筛体系覆盖全龄人群。针对高度近视、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四大致盲疾病,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制定分级路径:
四、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技术转化瓶颈亟待突破。尽管基因治疗在AMD临床试验中展现潜力(单次注射疗效可持续10–20年),但载体安全性、长期副作用仍需验证。瑞金医院眼科博士后项目正聚焦AAV载体优化,试图提升视网膜靶向性。上海社区眼健康服务仍面临资源不均衡问题,郊县设备配置率仅为市区的65,需通过“5G远程阅片”“AI辅助诊断”弥合差距。
跨学科协作需深化。童晓维教授强调,黄斑变性防控需融合眼科、营养学、心血管专科力量。例如补充叶黄素、锌剂可延缓干性AMD进展;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则能降低湿性AMD发病率。未来上海计划在三级医院设立“眼-代谢病联合门诊”,建立多病共管路径。
从“治病”到“筑防”的范式革新
上海五官科眼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技术创新(如基因治疗、微创手术)与体系创新(如医防融合、社区网络)深度结合。其经验表明:眼科疾病防控需以公共卫生网络为基石,以精准诊疗技术为引擎,以跨学科协作纽带。未来发展方向聚焦三方面:一是加速基因治疗、人工视觉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二是推动社区眼健康服务标准化、智能化;三是构建“眼健康-慢病管理”大数据库,实现疾病风险主动。唯有如此,方能兑现“从源头守护光明”的愿景。
> 资料来源说明:
> 本文核心数据及观点引自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官方发布、2025年Retina China大会专家报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临床实践及上海市疾控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