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突破50的严峻形势下(2020年全国数据),广东省中医院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念为内核,融合现代视光学技术,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近视防控体系。作为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该院通过整合针灸推拿、中药干预、光学矫正、行为训练等多维手段,不仅致力于延缓近视进展,更聚焦近视并发症的预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近视防控的重要示范窗口。
中西医协同防治体系
广东省中医院创新性提出“三阶段四层级”近视防控路径:未近视阶段以中医体质调理与行为干预为主;假性近视阶段采用耳穴压丸、穴位刺激调节睫状肌痉挛;真性近视阶段则结合离焦眼镜与中药干预;高度近视阶段强化并发症管理。该体系严格遵循《青少年近视眼治疗和预防中医临床诊疗操作规范》(T/TIC 081-2025)和《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版),实现诊疗标准化。
临床实践显示,该模式显著提升干预效率。例如针对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采用“耳穴磁珠贴压+睫状肌放松训练”组合,2024年院内数据显示有效率超85,避免传统单一散瞳可能造成的畏光、视近模糊等副作用。而对进展性近视,则同步开展中药补益肝肾与角膜塑形镜干预,实现标本兼治(亢泽峰等,2022)。
精准干预核心技术
中医特色技术方面,医院重点推广三项核心技术:
1. 经络调控技术:基于“肝开窍于目”理论,采用眼周穴位针刺(攒竹、四白、太阳等)配合远端取穴(太冲、光明),调节气血运行。研究表明该疗法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患者治疗1个月后黄斑区血流密度显著提升(张晓晗等,2023)。
2. 中药离子导入:将滋补肝肾的院内制剂(如益视方)通过低频电流导入眼周,解决血-视网膜屏障阻碍问题。对比研究显示,联合使用较单纯光学矫正者近视年进展量减少0.38D(王育良团队,2024)。
现代视光技术方面,医院引进高精度生物测量仪(如AL-Scan)实现近视风险预警,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数字化平台。对需光学干预者,优先推荐功能性镜片:如离焦框架镜采用非对称多点正向离焦设计(李丽华团队证实其延缓近视有效率61),角膜塑形镜则应用高次非球面数字化验配(张和宁,2025),显著降低旁中心离焦误差。
个性化防控方案
医院创新开发“中医体质-环境风险”双维度评估模型,将青少年分为三型干预:
环境因素干预则首创“用眼负荷指数”: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每日近距用眼时长、光照强度(需>500lux),当指数超阈值时启动“20-20间歇训练”(每20分钟眺望6米外20秒)。202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严格执行方案者近视进展速率降低51(宋逸,2025)。
科研创新与转化
医院主导的“亢小六技术矩阵”(亢泽峰团队)成为核心创新引擎:
1. 药械结合:研发智能艾灸仪(温通眼部经络)与离焦镜联动系统,解决调节滞后问题;
2. 循证验证:牵头多中心RCT证实,0.01阿托品联合益气精明方能减少反弹风险(单用阿托品1年停用后反弹率达24,联合组仅9);
3. 公共卫生模型:与教育部门共建“校-医-家”平台,通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校医,实现校内耳穴贴敷、揿针干预。2025年广州试点区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学生近视新发率下降18。
当前重点攻关方向包括:基于OCTA的脉络膜厚度模型开发、针灸刺激量效关系研究(安美霞团队),以及青少年高度近视中医药延缓路径的十年队列(蓝育青,2025)
总结与未来方向
广东省中医院的近视防控体系,本质是以“整体观”重塑近视管理范式:从单纯屈光矫正转向生命全周期眼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干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中医药改善眼内微环境(如血流灌注、巩膜缺氧),弥补西医光学矫正对病机干预的不足。现存挑战包括长效干预机制建立、基层技术推广壁垒等。
未来需聚焦三大方向:(1)深化“玄府-血络”理论与近视进展的机制研究;(2)开发穿戴式中西医结合干预设备(如智能针灸眼罩);(3)构建医保-商业保险结合的支付体系。正如世卫组织视力健康顾问Thulasiraj所言:“中国的中西医协同模式,或为全球近视防控提供成本效益优解”。
> 数据注解:
> - 阿托品联合疗法反弹率:《中华眼科杂志》2025年3月刊载RCT